【題目】根據(jù)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回答問題。

1)請寫出儀器名稱:②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室若用裝置 B 制備氧氣,涉及到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室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用裝置 B 制備二氧化碳的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_____,若用F 裝置收集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應該從_________________“a”“b”)端進入。

4)過氧化鈉(化學式為 Na2O2)可用在呼吸面具中作為氧氣來源。它能跟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一種能供給呼吸的氣體。 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長頸漏斗 2H2O22H2O+O2 CaCO3+2HCl=CaCl2+CO2↑+H2O 可以隨時控制反應的發(fā)生與停止 b 2Na2O2+2CO2=2Na2CO3+O2

【解析】

1)由圖可知②為長頸漏斗,故填:長頸漏斗。

2B為常溫不加熱制取氧氣,可用于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化學方程式為2H2O22H2O+O2 ,故填:2H2O22H2O+O2 。

3)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CO2↑+H2O,在裝置B中,固體藥品放在多孔隔板上,液體藥品從長頸漏斗中加入。反應開始后,關閉開關時,試管中的氣體增多,壓強增大,把液體壓入長頸漏斗,固體和液體分離,反應停止,打開開關時,氣體導出,試管中的氣體減少,壓強減小,液體和固體混合,反應進行裝置B的優(yōu)點是可以隨時控制反應的發(fā)生與停止。若用F 裝置收集二氧化碳氣體,因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需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應該從b端進入,故填:CaCO3+2HCl=CaCl2+CO2↑+H2O;可以隨時控制反應的發(fā)生與停止;b。

4)能供給呼吸的氣體是氧氣,過氧化鈉能跟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2Na2O2+2CO2=2Na2CO3+O2,故填:2Na2O2+2CO2=2Na2CO3+O2。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自然界中吸收大氣中CO2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是_____

2)科學家研究得到:海洋是吸收大量CO2的地方.如果CO2排放量繼續(xù)增加,海洋將被酸化.請寫出海洋酸化原因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3)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將空氣中過量的CO2H2在催化劑和適量條件下轉化成液態(tài)甲醇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O2+3H2甲醇+H2O.則甲醇的化學式是______

4)已知20℃時,KCl的溶解度為34克,50℃時的溶解度為42.6克.通過以下實驗操作得到溶液①至⑤:

、上述實驗所得溶液中,屬于飽和溶液的是____;

、溶液④的質量為____克;

、溶液⑤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減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將其轉化為可燃性氣體,其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B.反應物與生成物均由分子構成

C.該反應中生成物兩種分子的個數(shù)比為21

D.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shù)目保持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問題的研究中,沒有利用對比實驗思想方法且結論正確的是

A.二氧化錳可以增加產(chǎn)生氧氣的總量

B.水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C.燃燒需要與氧氣接觸、且溫度達到著火點

D.二氧化碳能使石蕊變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實驗探究總是能引起同學們的興趣。某化學興趣小組在實驗室實驗時發(fā)現(xiàn)了一瓶標簽缺損的溶液,如下圖。為了確認其溶質成分,同學們進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2CO3;猜想三: NaHCO3 猜想四:NaOH

(設計實驗一)

小明取少量溶液樣品于試管中,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試紙上,讀取數(shù)據(jù),pH=9,得出結論,猜想四成立。

小王認為小明的結論不準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從小明的實驗結果中可以判斷出猜想_________也一定是錯誤的。

(設計實驗二)小紅取適量稀鹽酸于試管中,滴加少量此溶液,溶液中產(chǎn)生氣泡。于是認為猜想二正確。

小王認為仍然不能確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查閱資料)常溫下,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溶解度為以下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21.8

9.6

(分析結論)從資料顯示的數(shù)據(jù),再結合藥品的標簽,可以判斷猜想_________不正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交流)(1)Na2CO3和 NaHCO3在生活中被稱為“蘇打兄弟”,其中NaHCO3在生活中可用來_______________ (寫出一條即可)。

(2)Na2CO3在空氣中長期放置,會吸收空氣中水蒸氣和另一種氣體而轉變成 NaHCO3。請你寫出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若答對以下問題可獎勵4分,化學試卷總分不超過60分。]

興趣小組和老師一起繼續(xù)實驗,將鹽酸滴加到Na2CO3溶液中進行反應,并用數(shù)字化實驗裝置pH傳感器測定了溶液中pH的變化。采集數(shù)據(jù)得到曲線如下圖所示。

(3)0-50s時,同學們觀察到溶液中并沒有想象中的氣泡產(chǎn)生,請你寫出AB段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4)B點溶液pH大于7,是因為___________(填物質名稱)的水溶液呈堿性。

(5)C點所得溶液的溶質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今年,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團簇圖象,模型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自然界的水資源豐富,無需節(jié)約用水

B. 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C. 水蒸氣冷凝成水,分子不再運動

D. 干冰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構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鎂條在空氣中劇烈燃燒,發(fā)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體,細心的小明同學發(fā)現(xiàn),鎂條燃燒除生成白色固體外,還有少量的淡黃色固體生成,經(jīng)查閱資料得知:淡黃色固體是由鎂條和空氣中的氮氣化合產(chǎn)生的,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產(chǎn)生的白色固體比淡黃色固體多的原因是__。他還發(fā)現(xiàn)鎂條在空氣中久置表面會變黑,實驗小組同學設計并進行實驗,探究鎂條變黑的條件。

[猜想假設]常溫下,鎂條變黑可能與O2、CO2、水蒸氣有關。

[查閱資料]常溫下,亞硫酸鈉(Na2SO3)可與O2發(fā)生化合反應。

[設計實驗]通過控制與鎂條接觸的物質,利用右圖裝置(鎂條長度為3cm,試管容積為20mL) ,分別進行下列5個實驗,并持續(xù)觀察20天。

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

1.先充滿用NaOH濃溶液洗滌過的空氣,再加人2mL濃硫酸

鎂條始終無明顯變化

2.加人NaOH濃溶液

鎂條始終無明顯變化

3.先加人2mL濃硫酸,再通入約4mLCO2

鎂條始終無明顯變化

4.先加入4mL飽和Na2SO3溶液,再充滿CO2

鎂條始終無明顯變化

5.先加入2mL蒸餾水,再通入約4mL CO2

鎂條第3天開始變黑,至第20天全部變黑

[解釋與結論]①實驗1的目的是_;②實驗3中,試管內氣體主要含CO2__;③得出“鎂條變黑一定與CO2有關”結論,依據(jù)的兩個實驗是___(填序號);④由上述實驗可知,鎂條變黑的條件是__。

[反思與評價]①在猜想假設時,同學們認為鎂條變黑與N2無關,理由是_____;

②實驗1和實驗2中,NaOH濃溶液的作用是__;③欲進一步證明鎂條表面的黑色物質中含有碳酸鹽,你的實驗方案是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丙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t1℃時,將等質量的甲、乙分別配成飽和溶液,所得溶液質量:甲>乙

B將t1℃時甲、丙的飽和溶液升溫到t2℃,兩種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相等

C將t2℃時甲的飽和溶液變?yōu)閠3℃時甲的飽和溶液,可以采用蒸發(fā)水的方法

D將t3℃時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恒溫蒸發(fā)等量水后,析出溶質的質量:甲>乙>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興趣小組在實驗室做課外探究實驗,如圖所示,他們將一支燒杯罩在支燃著的高低不同的蠟燭上,發(fā)現(xiàn)總是高的蠟燭先滅,請你隨他們一同探究。

(提出問題)為什么高的蠟燭先滅?

(猜想假設)猜想1:高的先滅是因為_____ 猜想2:高的先滅是因為上部的氧氣被消耗。

(實驗驗證1)為了驗證猜想1是否正確,小明同學進行了如下實驗。

步驟

現(xiàn)象

結論

將浸有澄清石灰水的濾紙分別放在燒杯的頂部和底部,在濾紙上滴加酚酞,變色后,用燒杯罩住點燃的高低蠟燭,觀察高低濾紙褪色順序(如圖)

_____.

燒杯上層二氧化碳濃度較高。高蠟燭先熄滅與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有關。涉及到的化學方程式:_____.

小紅卻對小明的結論表示懷疑,她用下面裝置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與氧氣的混合氣體,最右邊儀器的名稱叫_____;小紅將燃著的蠟燭伸入收集的混合氣體中,發(fā)現(xiàn)_____,從而證明小明的結論不正確。

(實驗驗證2)為了驗證猜想2,小紅利用手持技術試驗,用氧氣、二氧化碳傳感器在燒杯頂部測量杯內兩支蠟燭從點燃到全部熄滅后,杯內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如圖所示。剩余氧氣濃度,二氧化碳濃度。二氧化碳濃度增大不多,而氧氣濃度明顯下降。

(實驗結論)_____.

(反思評價)

附加分:若正確回答下列小題,將獲得分的獎勵,但化學試卷總分不超過分。

根據(jù)圖中曲線(裝置內氧氣濃度)變化分析,在_____(填“”)點時蠟燭全部熄滅;請解釋曲線段、段、段變化原因。

段:_____.

段:_____.

段: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