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今年5月,南京某公司丟失一枚探傷用放射源銥—192,經多方尋找終于放回安全箱。下圖是元素周期表提供的銥元素的部分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銥的原子序數(shù)為70 B.銥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為77
C.銥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92.2g D.銥屬于非金屬元素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0成都3)“南澳一號”考古中,潛水員攜帶壓縮空氣瓶進行水下探寶。空氣可被壓縮說明( )
A.分子由原子構成
B.加壓時發(fā)生化學變化,產生更多氧氣
C.分子體積很小
D.分子間有間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淀粉溶液遇碘變藍色。實驗表明,無論是固體碘還是碘蒸氣,均能使淀粉溶液變藍色。這一現(xiàn)象說明 ( )
A. 同種分子質量相等 B. 同種分子體積相等
C. 同種分子性質相同 D. 同種分子運動速度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實驗室可用草酸(H2C2O4)在濃硫酸的作用下分解制得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H2C2O4CO2↑+CO↑+H2O)。用到的實驗裝置見下圖:
若分別得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請回答:
①裝置A中,盛放濃硫酸的儀器名稱是 ;
②收集一氧化碳時,打開a、b,關閉c,裝置B的作用是 。由于一氧化碳有毒,多余的氣體應 (填寫具體處理辦法);
③關閉 、打開 ,釋放出二氧化碳,并通過裝置 可收集到干燥的二氧化碳氣體。
(2)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過氧化氫迅速分解生成氧氣和水。哪些因素還影響著過氧化氫分解的速率?課外活動小組結些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探究實驗一: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實驗步驟 | 現(xiàn) 象 | 結 論 |
取一支試管加入3~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然后加入少量二氧化錳。 | 緩慢有少量氣泡冒出 | |
另取一支試管加入3~5mL15%的過氧化氫溶液,然后加入少量二氧化錳。 | 迅速有大量氣泡冒出 |
請你設計:
實驗用品:試管、燒杯、熱水、冷水、5%過氧化氫溶液、15%過氧化氫溶液
探究實驗二: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實驗步驟 | 現(xiàn) 象 | 結 論 |
溫度越高,過氧化氫分解的速率越大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8分)如圖是A、B兩物質的溶解度曲線,據(jù)此回答以下問題:
(1)t1℃時,A物質的溶解度為_______g.
(2)a點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小的物質是___________。
(4)從A、B的混合物中分離A物質,一般采用_________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節(jié)能減排、低碳生活”的主題旨在倡導節(jié)約能源和利用清潔能源,減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措施中不符合該主題的是
A.廣泛使用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
B.回收利用廢舊金屬
C.多少用一次性筷子
D.減少使用私家車次數(shù),多乘公交車或騎自行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組物質,前者屬于混合物、后者屬于氧化物的是 ( )
A. 凈化后的自來水、高錳酸鉀 B. 煤、氧氣
C. 汽水、蒸餾水 D. 冰水混合物、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丙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把a1 ℃時甲、乙的飽和溶液升溫到a2 ℃時仍是飽和溶液
B. a2 ℃時,丙的溶液的質量分數(shù)大于乙的溶液的質量分數(shù)
C. 三種物質的溶解度都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D. a3 ℃時,三種物質的溶解度大小關系:甲>丙>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7分)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如圖是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的兩套裝置圖,請結合圖示回答有關問題。
裝置一 裝置二
(1)根據(jù)下表提供的實驗數(shù)據(jù),完成下表
硬質玻璃管中空氣的體積 | 反應前注射器中空氣體積 | 反應后注射器中氣體體積 | 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 |
25mL | 15mL | 9mL |
(2)裝置一和裝置二中氣球的位置不同, (填“裝置一”或“裝置二”)更合理,理由是 。
(3)若實驗測得的結果偏小(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小于21%),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列舉兩條)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