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以下是兩個初中化學實驗的示意圖,據(jù)圖回答
(1)圖1,集氣瓶內(nèi)放入少量水的作用是為了吸收反應生成的產(chǎn)物,防止產(chǎn)物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若將水換成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的效果會更好,寫出硫燃燒的產(chǎn)物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2)圖2,配制ag質(zhì)量分數(shù)為b%的氫氧化鈉溶液,已知水的密度為ρ=1g/cm3
①計算需要水的體積為_____mL(填寫含a、b、ρ的表達式)
②需要進行的操作及順序是_____(填圖2中字母)
③指出圖2操作中的一處錯誤_____
④配好的溶液裝瓶后貼上標簽,標簽中填寫的內(nèi)容為_____
【答案】2NaOH+SO2==Na2SO3+H2O DAC 操作D中NaOH固體放在紙上稱量 溶質(zhì)名稱和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
【解析】
(1)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亞硫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NaOH+SO2═Na2SO3+H2O;
(2)①配制ag質(zhì)量分數(shù)為b%的氫氧化鈉溶液,需要水的質(zhì)量為:ag-ag×b%,已知水的密度為ρg/cm3,則所需水的體積為:= ;
②配制溶液的步驟為計算、稱量、溶解、裝瓶存放,即DAC;
③氫氧化鈉易潮解、且具有強烈的腐蝕性,所以氫氧化鈉固體放在紙上稱量是錯誤的,應放在玻璃容器內(nèi)稱量;
④配好的溶液裝瓶后貼上標簽,標簽中填寫溶液的名稱以及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鈉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鈉原子的質(zhì)子數(shù)為11
B. 鈉在化合物中通常顯+1價
C. 圖中n的值為10
D. 鈉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lián)系是化學學科的特點.回答下列問題:
(1)甲醇(CH3OH )是一種新型燃料.對甲醇的認識:
①從類別上看,甲醇屬于_____(填“單質(zhì)”或“化合物”).
②從宏觀上看,甲醇所含的元素分別是_____(填元素名稱).
③從微觀上看,1個甲醇分子由_____個原子構成.
④從變化上看,甲醇完全燃燒生成的產(chǎn)物分別是_____和_____(填化學式).
(2)用化學符號表示:①2個鎂原子_____; ②3個硝酸根離子_____.
(3)某密閉容器中,物質(zhì)變化過程的微觀示意圖如下(圖示:“●”代表氧原子,“O”代表硫原子),其中發(fā)生化學變化的是過程_____(填“I”或“Ⅱ”),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過程II的變化情況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某興趣小組設計的四個實驗裝置示意圖,其中能夠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A. 探究鋅和銅金屬活動性強弱
B. 探究燃燒的三個條件
C. 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
D. 探究鐵生銹的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廢銅制取硫酸銅,設計了如下兩個方案:
方案一:CuCuOCuSO4
方案二:Cu CuSO4[Cu+2H2SO4(濃)CuSO4+SO2↑+2H2O]
比較上述兩個方案,你認為方案一的優(yōu)點是( 。
①節(jié)約能源②不產(chǎn)生污染大氣的二氧化硫③提高硫酸的利用率④提高銅的利用率
A. ②③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再認識:
【實驗回顧】如圖1是實驗室用紅磷燃燒來粗略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裝置。
(1)寫出紅磷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
(2)實驗原理:由于紅磷燃燒消耗空氣中的氧氣,使瓶內(nèi) 減小,燒杯中水倒吸到集氣瓶.若裝置的氣密性良好,操作規(guī)范,用量筒測量進入瓶中水的體積,能粗略測得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問題提出】有實驗資料表明:燃燒過程中當氧氣體積分數(shù)低于7%時,紅磷就無法繼續(xù)燃燒,因此通過上述實驗,測量結果與理論值誤差較大。
【實驗改進】
Ⅰ、根據(jù)鐵在空氣中生銹的原理設計如圖2實驗裝置,再次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裝置中的飽和食鹽水、活性炭會加速鐵生銹。
Ⅱ、測得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
測量項目 | 實驗前 | 實驗后 | |
燒杯中水的 體積 | 燒杯中剩余的 體積 | 集氣瓶(扣除內(nèi)容物)和導管的 容積 | |
體積/mL | 80.0 | 54.5 | 126.0 |
【交流表達】(1)鐵生銹過程中發(fā)生復雜的化學反應,首先是鐵與氧氣、水反應生成氫氧化亞鐵,寫出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
(2)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計算,改進實驗后測得的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是 (計算結果精確到0.1%)。
(3)從實驗原理角度分析,改進后的實驗結果比前者準確度更高的原因是:
① ;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塑化劑”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屬2B類致癌物,曾被添加到食品中,造成了“塑化劑”風暴.已知“塑化劑”的化學式為C24H34O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該“塑化劑”屬于氧化物
B. 該“塑化劑”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12:17:2
C. 該“塑化劑”中碳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D. 一個“塑化劑”分子是由24個碳原子、34個氫原子、4個氧原子構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圖象分別與選項中的操作相對應,其中合理的是
A. 向一定量稀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水
B. 向一定量氯化銅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鋁
C. 向一定量二氧化錳固體中加入一定量過氧化氫溶液
D. 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銅混合溶液中滴入氫氧化鈉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