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6分)有三種失去標簽的溶質質量分數分別為15%、l0%和5%的鹽酸溶液。限定你選擇下列儀器和藥品,設計兩種不局的實驗方案,辨別出最濃的和最稀的鹽酸溶液。
實驗儀器:精密溫度計、剪刀、鑷子、量筒、秒表、燒杯、大試管、膠頭滴管。
藥 品:鎂條
提 示:①鎂條和鹽酸反應速度很快,通過觀察放出氣泡速度很難準確判斷鹽酸濃度的大小,所以不建議用這種方法辨別之。②當你設計一種方案時,不必用到所有的儀器。③在描述每種實驗方案時,要求說明:觀察或測定何種變量、需要控制的條件、選用的儀器、實驗步驟及結果與推論。
(1)實驗知識和技能準備:
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時,正確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試管中加入塊狀固體藥品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你設計的實驗方案依次填寫在下表中.
實驗方案:
你觀察或
測定的量
需要控制
的實驗條件
選用的
儀器
實驗步驟
結果與推論
 
 
 
 
 
(3)為了排除實驗過程中偶然因素的干擾,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靠性,你認為還應該如何完善你的實驗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
(1)量筒內液體接近刻度線時,改用滴管取液體滴加到刻度:讀數時量筒放置平穩(wěn),并使視線與液面凹面最低處保持水平。把試管橫放,然后用鑷子取用塊狀固體放在試管口,再慢慢豎起試管,讓固體緩緩滑到試管底部。(共1分)
(2) 方案:測定反應所需時間  (5分)
觀察或
測定的量
需要控制
的實驗條件
選用的儀器
實驗步驟
結果
與推論
測定不同濃度鹽酸與足量鎂反應所需時間。
①需要取相同體
積的鹽酸;
②相同的、足量的
鎂條;
③在相同的環(huán)境
溫度下實驗。
鑷子、量筒、
秒表、燒杯、
大試管、
膠頭滴管
①將鎂條剪成相同的
長度。②將鎂條加入到
三支大試管中。③分別
量取相同體積的三種
鹽酸加入到大試管中。
④用秒表記錄反應所
需時間。
如果反應所需時
間最長的,就是
最濃的鹽酸,反
之就是最稀的鹽
酸。
(3)重復實驗。
(1)用量筒量取液體時,先向量筒中倒入液體藥品,操作和液體藥品取用過程相似,當量筒內液體接近刻度線時,改用滴管取液體滴加到刻度;讀數時量筒放置平穩(wěn),并使視線與液面凹面最低處保持水平;向試管中加入塊狀固體藥品時,為了防止打破試管底,要把試管橫放,然后用鑷子取用塊狀固體放在試管口,再慢慢豎起試管,讓固體緩緩滑到試管底部。
(2)分析鎂和鹽酸反應的現象可知能通過定量測定的方法的有反應的速率和反應中熱量的變化.所以從這兩個角度來設計實驗.因為是定量實驗,所以關鍵是控制變量,從外界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及對反應熱量的變化來分析,主要有鎂條的形狀、大小,鹽酸的量,反應液的起始溫度.反應的結果應是鹽酸濃度越大,由于氫離子多而反應完全所需時間越長,同時由于氫離子濃度高,所以反應也就最劇烈.參加反應反應的物質的質量越大,反應放出的熱量越多,溶液溫度越高。
(3)科學探究過程中實驗可能會出現一些偶然因素,常用方法是重復實驗,保證實驗的可靠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5分)氯化鋇是一種可溶性重金屬鹽,廣泛應用于化工領域,用毒重石(主要成分為BaCO3)制備氯化鋇晶體工藝流程如下:

(1)毒重石要進行粉碎的目的是                   ;氣體X的化學式為        。
(2)操作Y的名稱是         ,濾液2中可循環(huán)利用的物質除水外還有         。
洗滌氯化鋇制品最適宜的洗滌劑是           (填字母)
A.30℃水       B.30℃飽和氯化鈉溶液       C.30℃飽和氯化鋇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9分)小明同學做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前,預先在集氣底裝有少量水。實驗過程中他聯(lián)想到老師介紹過二氧化硫排入到空氣中會形成酸雨,于是想了解燃燒后集氣瓶底部殘留的“水”是否也呈酸性。他取“水”多次測其pH ,發(fā)現其pH始終小于7并逐漸減少,直至穩(wěn)定在pH等于4,證明集氣瓶底殘留液呈        性。隨后為了進一步了解該殘留液的性質,請你與小明一起探究:
殘留液還能與哪些不同類別的物質反應呢?
                  ;②                            。
請你設計實驗來驗證你的一種猜想:
      實驗方法
   可能觀察到的現象
         結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寒假期間,小軍給媽媽幫廚,發(fā)現一瓶沒有標簽的無色液體,小軍問媽媽這是什么物質,小軍媽媽要他猜一猜。
(1)小軍打開瓶蓋聞了聞,初步判斷為白醋。請問小軍是利用了白醋的       (填“物理”或“化學”)性質作出的判斷。
(2)為進一步判斷該液體是否為白醋,小軍又進行了以下實驗。
取少量該液體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適量小蘇打粉末(碳酸氫鈉),觀察,有氣泡產生,說明該液體中含有            性(填“酸”、“堿”、“中”)物質。
(3)請你再設計一個簡單實驗,說明該液體的酸堿性(參照小軍的實驗方案,要求有簡單的實驗操作過程和現象,并得出結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某;瘜W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對一瓶敞口放置的氫氧化鈉產生了興趣,甲乙兩組同學圍繞這瓶氫氧化鈉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①氫氧化鈉是否完全變質②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查閱資料】①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
②向氫氧化鈉和碳酸鈉混合物中加入鹽酸時,鹽酸先與氫氧化鈉反應,再與碳酸鈉反應;
【設計實驗】實驗一:探究氫氧化鈉固體的變質情況
①取少量該固體樣品置于試管中,向其中加入稀鹽酸,發(fā)現有氣泡產生,說明該樣品中含有碳酸鈉,由此可確定該固體已發(fā)生變質。則反應方程式為                            。
②為探究該固體中是否還有未變質的氫氧化鈉,同學們又進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實驗。請將下表填寫完整。
實驗目的
實驗操作
現象
結論或化學方程式
除去碳酸鈉
取少量該固體樣品溶于水配成溶液,滴加適量的氯化鈣溶液,
充分反應后過濾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檢驗是否含有氫氧化鈉
向過濾后的濾液中滴入            
        
該樣品中含有氫氧化鈉
實驗二:測定其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設計方案】
①甲組同學:稱取16.40g樣品,放入過量的鹽酸直到反應停止,共收集到4.40g二氧化碳。(設計思路:根據樣品與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求出碳酸鈉的質量,再計算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②乙組同學:稱取16.40g樣品,加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過量的澄清石灰水。過濾、洗滌、干燥,共得到白色沉淀10.00g。(設計思路:根據樣品與石灰水反應生成沉淀碳酸鈣的質量,先求出碳酸鈉的質量,再計算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解決問題】根據兩組同學的實驗結果,請你幫助他們計算出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_______。(任選一組數據進行計算,寫出過程)
【交流與反思】
(1)在交流時,老師問同學們“能否用上述實驗所得的數據計算出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甲乙兩組的同學都一致認為可以。但小明思考后,覺得甲、乙兩種方案都不妥,理由是:                                   
小明又重新設計新方案:先用電子秤準確稱取16.40g變質的NaOH樣品放入錐形瓶中,用電子秤秤得錐形瓶及樣品的總質量為51.40g,再把175.00g 7.3%稀鹽酸平均分成7份依次加入樣品中,每次充分反應用電子秤秤得錐形瓶及所盛物質的質量,實驗數據記錄如下:
加入鹽酸的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錐形瓶及所盛物質的總質量
76.40
101.40
126.40
151.40
174.20
197.00
222.00
(2)請根據上述實驗數據,計算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__。(不要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1)為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小華同學設計了如圖15甲所示的實驗方案:在一個隔熱效果良好的容器上方安裝一個可自由上下移動的活塞(活塞質量忽略不計,起始位置在5刻度處)。加熱容器,使白磷燃燒。待反應完全,容器冷卻至室溫后,活塞最后停在刻度          處。有位同學用木炭取代白磷來進行實驗,結果實驗失敗,請你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是                                                       。 
(2)為證明CO2能與NaOH溶液反應,小明同學設計了如圖15乙所示的實驗方案:從左端導管處通入CO2氣體,若觀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現象,證明CO2與NaOH溶液發(fā)生了反應。小軍同學認為也可通過向CO2與NaOH溶液反應的生成物中加入一種試劑的方法來證明,他加入的這種試劑可能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10分)某學習小組在探究CO2與NaOH溶液反應的實驗中,先用鋁制易拉罐收集滿一罐CO2氣體,然后迅速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濃溶液,立即將易拉罐口封閉(不漏氣),輕輕搖動易拉罐,發(fā)現易拉罐很快變癟,但過一段時間后,易拉罐又重新鼓起來(反應過程中溫度的變化忽略不計)。
【提出問題】易拉罐為什么先癟后鼓?
【分析猜想】易拉罐開始時變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易拉罐中又生成了氣體A,其成分極有可能是CO2或 H2。
【查閱資料】①Na2CO3具有較強的熱穩(wěn)定性,只有在高溫條件下才會分解;
②鋁單質比較容易被酸、堿腐蝕。
【設計方案并進行實驗】
為了檢驗鋁制易拉罐中重新生成的氣體成分,小組又進行如下實驗,并記錄了相應的實驗現象: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①將易拉罐口打開,迅速用燃著的木條伸入罐口。
發(fā)出“噗”的一聲,產生淡藍色火焰,片刻后熄滅。
說明罐中重新生成的氣體A是________。
②取少量鋁片于試管中,先加入適量的水,片刻后再加入少量的氫氧化鈉溶液。
先加水,沒有明顯變化,后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后產生無色無味的氣體。
說明鋁是否與水直接反應:______(填 “是”或“否”),鋁能夠與_______溶液反應。
③取少量易拉罐中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加入過量的稀鹽酸。
產生了無色無味氣體,該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說明原CO2氣體被NaOH溶液吸收。
【實驗結論】①鋁制易拉罐變癟的原因是CO2被NaOH溶液吸收,
②鋁制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鋁與NaOH溶液反應產生了氣體。
【反思評價】小組根據實驗探究獲得一條對金屬鋁化學性質的新認識: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堿式碳酸銅[化學式為Cu2(OH)2CO3,相對分子質量為222]加熱完全分解后得到的黑色固體是什么呢?甲、乙、丙三位同學想通過實驗探究,來確定該黑色固體的組成。
(1)提出問題: 黑色固體是什么?
(2)猜想與假設: 黑色固體可能是:①             ;②可能是炭粉;③可能是炭粉和氧化銅的混合物。請你補充猜想①。作出這些猜想的依據是                        。
(3)實驗方案: 他們稱取了2.22g堿式碳酸銅在試管中高溫加熱使之完全分解,冷卻至室溫,稱得黑色固體產物的質量為1.6g。
(4)實驗反思:① 甲同學經過思考后,認為可以排除猜想③,理由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② 乙同學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和質量都不變。通過對得到的數據進行計算,排除了猜想②,他的理由是(通過計算式說明)                         。
(5)實驗結論:結合甲、乙同學的探究和查閱資料,丙同學確認只有猜想①成立。
(6)實驗拓展:丙同學想進一步探究該黑色固體的化學性質。他發(fā)現實驗室有一瓶無色溶液,其標簽嚴重破損(如圖),

老師告訴他該瓶試劑是硫酸、硫酸鈉或硫酸鎂溶液中的一種。他通過查閱資料得知常溫下這三種物質的溶解度如下表:
物 質
H2SO4
Na2SO4
MgSO4
常溫下的溶解度∕g
與水以任意比互溶
18.0
39.0
丙同學根據以上信息,分析此溶液一定不是                溶液。為確定其成分,他取了少量黑色固體放入試管中,然后向其中滴加了一定量的該無色溶液后,發(fā)現黑色固體全部消失,溶液由無色變?yōu)樗{色。他確定該溶液為              。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2012?連云港)一化學興趣小組對某月餅包裝盒中的“脫氧劑”很好奇,他們觀察到“脫氧劑”外包裝標注的成分為鐵粉、活性炭和氯化鈉,打開發(fā)現灰黑色的固體中還夾雜著少量紅棕色粉末.
【資料獲悉】鐵系“脫氧劑”的作用原理是利用鐵能被氧氣氧化,從而達到除氧保鮮的目的.
【教師指導】鐵被氧氣氧化最終產物為紅棕色的Fe2O3(其他產物忽略不計).
【探究目的】小組同學欲探究該“脫氧劑”是否已經失效(即單質鐵是否已經完全被氧化),并測定各成分的質量分數,設計了以下探究實驗.
【實驗探究】
步驟1:小剛用磁鐵接近樣品,發(fā)現磁鐵吸引了部分黑色固體.
步驟2:稱取10.00g樣品與一燒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攪拌溶解后,過濾,將濾渣洗滌、干燥、稱得其質量為7.28g.
步驟3:按如下裝置,將得到的7.28g固體與足量稀硫酸反應,用電子秤稱得反應前后總質量差為0.15g.

步驟4:將錐形瓶中反應后的液體過濾,并將濾渣洗滌、干燥后,稱得其質量為1.20g.
【交流討論】
(1)由步驟1得出的結論是        
(2)步驟2目的是 溶解樣品中氯化鈉 ,檢驗該濾液中溶質的方法是                           
(3)步驟3中儀器A的名稱為                  
小明認為0.15g差值即為H2的質量,并由此計算出樣品中單質鐵的質量為4.20g.
小華提出在裝置的a導管處應該再連接一個盛有堿石灰的干燥管,他這樣做的理由是               
(4)如果步驟4中濾渣沒有經過洗滌,則稱得的質量      1.20g(填“>”或“=”或“<”)
【教師指導】樣品在稀硫酸中除了Fe、Fe2O3分別能與稀硫酸反應外,還存在反應:Fe+Fe2(SO43=3FeSO4.因此,小明用產生H2的質量計算樣品中鐵的質量不合理.實際上,樣品中單質鐵的質量應該是與酸反應消耗的鐵和與Fe2(SO43反應消耗鐵的質量總和.
【學生實驗】小紅將步驟3的裝置進行了改進,重新稱取10.00g樣品進行實驗,并準確測得固體與足量稀硫酸反應前后總質量差為0.14g.
【數據處理】由于反應過程較復雜,小組同學在老師的幫助下,推算出與Fe2(SO43反應消耗鐵的質量為0.56g.
【請你參與】
(1)寫出Fe2O3與稀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請根據以上數據,計算該樣品中各成分的質量分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