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BaCl2是一種重金屬鹽,其水溶液具有很強的毒性,若誤服了BaCl2溶液可立即服用MgSO4溶液解毒。為測定某BaCl2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現(xiàn)向BaCl2溶液不斷加入MgSO4溶液,并將反應過程中溶液總質量與加入MgSO4溶液的質量關系繪制成曲線如圖所示,請回答:
(1)P點時溶液中的離子有_____。
(2)求原BaCl2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________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化學方程式符合題意且書寫正確的是( )
A. 不能用鐵制容器配制波爾多液:2Fe+3CuSO4═Fe2(SO4)3+3Cu
B. 用點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氣體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2CO+O22CO2
C. 驗證Fe和Zn的金屬活動性:Zn+FeCl2═ZnCl2+Fe
D.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4Fe+3O22Fe2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根據(jù)下圖中甲、乙、丙三種固體的溶解度曲線回答問題。
(1)T3℃時,在各加有甲、乙、丙30克固體的三個燒杯中,分別倒入50克水,充分攪拌后,形成飽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_____;當溫度降低至T1℃時,此三杯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由大到小的順序為__________________。
(2)在T2℃時,將接近飽和的丙物質的溶液變?yōu)轱柡腿芤,下?/span>有關分析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序號)
①溶質的質量一定不變 ②溶劑的質量可能不變
③溶液的質量一定增大 ④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一定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鋅與稀硫酸發(fā)生反應時,容器中溶液質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不考慮水分的損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該實驗是將鋅逐漸加入稀硫酸中
B. a點和c點對應溶液中硫酸根離子個數(shù)相同
C. b點和c點對應溶液中鋅離子個數(shù)不相同
D. 溶液的溶質質量隨時間的變化也符合該曲線的變化趨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不含結晶水的a、b、c 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t2℃時,將50g a 物質加入到50g 水中充分攪拌,得到100g a的飽和溶液
B.用等質量的a、b、c 三種固體配制成t2℃時的飽和溶液,所得溶液質量的大小關系是:c溶液 > b溶液 > a溶液
C.將t1℃時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升溫到t2℃時,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的大小關系是: b > a = c
D.將t2℃時a、b 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到t1℃時,析出晶體的質量: a > 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下列物質中,屬于純凈物的是____(填寫序號,下同),屬于化合物的是_____.
①液態(tài)氧②蒸餾水③干冰④天然氣⑤過磷酸鈣
(2)用離子符號表示:①三個鈣離子_____;②表示的是_____.
(3)用化學方程式解釋:鹽酸可以除去鐵制品表面的鐵銹(Fe2O3)_____.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文同學利用下圖實驗裝置測定某赤鐵礦石樣品中Fe2O3的質量分數(shù),取l0g樣品與足量CO充分反應后,測得剩余固體的質量為7.6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溫馨提示:雜質不參加反應)
A. 玻璃管中的固體由黑色逐漸變成紅色
B. 實驗中通入CO的質量為4.2g
C. 生成CO2的質量為2.4g
D. 鐵礦石樣品中Fe2O3的質量分數(shù)為8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NSR技術通過BaO和Ba(NO3)2的相互轉化實現(xiàn)NOx(氮氧化物)的儲存和還原,能有效降低柴油發(fā)動機在空氣過量條件下的NOx排放。其工作原理如下圖所示。
(1)還原時還原尾氣可以是CO、H2等,存在如下反應:5CO + Ba(NO3)2 == N2 + X + 5CO2
①反應中,碳元素的化合價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②X的化學式是______。
(2)儲存時,部分NO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吸收NOx(如NO、NO2)的物質是_____________。
(3)NO氣體通過NSR技術轉化為N2的總反應方程式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