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氫氧化鉀是一種常見的堿.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依據(jù)綠色化學的核心及原則,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設計了制備氫氧化鉀的方案,同時還可制得純堿等物質(zhì),具體流程如圖所示(部分反應、條件和產(chǎn)物已經(jīng)略去):
(提出問題1)溶液C中的溶質(zhì)除氫氧化鉀外,還含有什么?
(猜想與假設1)猜想1:K2CO3 猜想2:Ca(OH)2
(實驗與探究1)小林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對猜想進行探究
實驗操作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jié)論 |
取少量溶液C于試管中,滴加稀鹽酸 | _____ | 猜想1錯誤 |
同學們經(jīng)過討論分析后認為小林的實驗結(jié)論不嚴密,理由是_____.
(提出問題2)固體D中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與假設2)小軍同學經(jīng)分析認為一定含有CaCO3,原因是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可能還含有_____.
(實驗與探究2)請你設計一個簡單可行的實驗方案,證明固體D中存在猜想與假設2中可能還含有的物質(zhì)_____(所用試劑只能為溶液).
(表達與交流)由反應①和反應②原理制備純堿的方法就是我國著名的“侯氏制堿法”,請寫出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_____.
(反思與評價)請你寫出以上物質(zhì)制備流程方案中體現(xiàn)綠色化學的核心及原則的一點_____.
【答案】沒有氣泡產(chǎn)生 加入鹽酸量太少,鹽酸先和氫氧化鉀反應,再與碳酸鉀反應 K2CO3+Ca(OH)2=CaCO3↓+2KOH 氫氧化鈣 取少量固體D放入試管中,無色酚酞試液,如果試液變?yōu)榧t色,則證明可能還含有的物質(zhì)是氫氧化鈣 H2O+CO2+NaCl+NH3=NaHCO3+NH4Cl CO2的循環(huán)使用,Ca(OH)2用作建筑材料等
【解析】
實驗與探究1:
碳酸鉀與鹽酸反應,產(chǎn)生氯化鉀、水和二氧化碳氣體,取少量溶液C于試管中,滴加稀鹽酸,沒有氣泡產(chǎn)生,說明無碳酸鉀,猜想1錯誤;同學們經(jīng)過討論分析后認為小林的實驗結(jié)論不嚴密,理由是:加入鹽酸量太少,鹽酸先和氫氧化鉀反應,再與碳酸鉀反應;
提出問題2:
碳酸鈣高溫煅燒,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氣體,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碳酸鉀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K2CO3+Ca(OH)2=CaCO3↓+2KOH;氫氧化鈣微溶于水,可能還含有氫氧化鈣;
實驗與探究2:
取少量固體D放入試管中,加入無色酚酞試液,如果試液變?yōu)榧t色,則證明可能還含有的物質(zhì)是氫氧化鈣;
表達與交流:
二氧化碳、氯化鈉和氨氣反應生成碳酸氫鈉和氯化銨,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生成碳酸鈉、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總式為:H2O+CO2+NaCl+NH3=NaHCO3+NH4Cl;
反思與評價:
綠色化學又稱環(huán)境友好化學,其核心是利用化學原理從源頭上減少和消除工業(yè)生產(chǎn)對環(huán)境的污染。上述流程中體現(xiàn)綠色化學理念的是:CO2的循環(huán)使用,Ca(OH)2用作建筑材料等。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化學基礎知識是學好化學的關(guān)鍵,請按下列要求填空。
①圖1是某微粒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該微粒在化學反應中失去電子后形成粒子的符號_____。
②寫出一條從圖2中獲得的信息_____。
③如圖3是汽車尾氣治理過程中某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則A和C的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為_____。
(2)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不可缺少的資源。
①凈水器常用活性炭,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_性。
②生活中,既能降低水的硬度,又能殺菌消毒的方法是_____。
(3)鋁、鐵、銅是人類廣泛使用的三種金屬,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guān)。
①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按_____遞減(用元素符號表示)。
②人類開始使用這三種金屬的先后排序為_____。
③用下列試劑驗證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能達到目的是_____(填序號)
A 硫酸鋁溶液 B 硫酸亞鐵溶液 C 稀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所示為實驗室中常見的氣體制備和收集裝置,請按題意要求完成填空。
(1)寫出帶有標號a儀器的名稱_______。
(2)以上裝置A~F中有一處明顯的錯誤,請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改正后的裝置完成后面的實驗。
(3)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________,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 欲使用裝置G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則氣體應從_____(填“a”或“b”)端通入。
(4)實驗室選擇裝置B或C都能用來制取二氧化碳,相對于裝置B,裝置C的突出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的驗滿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金屬材料廣泛應用于生活和生產(chǎn)中。
(1)下列物品所用的主要材料屬于金屬材料的是_____(填字母)。
A 瓷碗 B 玻璃瓶 C 一元硬幣 D 硬鋁門窗
(2)生鐵和鋼是使用最多的金屬材料,二者性能不同的原因是_____。 工業(yè)上采用赤鐵礦石(主要成分為氧化鐵)煉鐵的反應原理是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3)向Al(NO3)3、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鐵粉,待充分反應后過濾,向濾渣中加入稀鹽酸。
①若有氣泡產(chǎn)生,則濾液中的溶質(zhì)是_____;
②若沒有氣泡產(chǎn)生,則濾液中溶質(zhì)的組成最多有_____種情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圖像不能正確反映其對應關(guān)系的是
A. 向等質(zhì)量的鋅粉和鐵粉中加入過量的稀硫酸
B. 向一定量的 KNO3 的不飽和溶液中不斷加入 KNO3 固體
C. 等質(zhì)量的鎂和氧氣在點燃條件下充分反應
D. 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混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豐富多彩的物質(zhì)世界里,碳及其化合物占有重要地位。
(1)金剛石和石墨均是碳元素組成的單質(zhì),但兩者物理性質(zhì)差異較大,其原因是構(gòu)成它們的碳原子_____不同。
(2)活性炭有較強的吸附能力,是因為活性炭具有_____的結(jié)構(gòu)。
(3)在書寫具有保存價值的圖書檔案時,規(guī)定使用碳素墨水,其原因是_____。
(4)某有機化合物R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2R+5O24CO2+2H2O,則R的化學式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室內(nèi)有一包不純的氯化鉀粉末,含有的雜質(zhì)可能是氯化銅、硝酸鉀、硝酸鈣、氯化鈉、碳酸鈉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成分,進行如下實驗。
(1)取少許該粉末,加入足量的蒸餾水,使其完全溶解,只得到無色澄清溶液。則雜質(zhì)一定不含______。
(2)。1)中無色溶液加入BaCl2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則雜質(zhì)一定含有______。
(3)另稱取14.9g該粉末于燒杯中,加入蒸餾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充分反應后生成28.7g白色沉淀,則雜質(zhì)還一定含有______。通過以上三個實驗還不能確定含有的雜質(zhì)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同學將13.9g含雜質(zhì)的的純堿樣品(碳酸鈉與氯化鈉的混合物)與90.5g稀鹽酸相混合,充分反應,測得反應生成氣體的質(zhì)量(m)與反應時間(t)的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反應時間t/s | t0 | t1 | t2 | t3 | t4 | t5 | t6 |
氣體質(zhì)量m/g | 0 | 0.88 | 1.76 | 2.64 | 3.52 | 4.4 | 4.4 |
根據(jù)題目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1)碳酸鈉完全反應后,生成CO2的質(zhì)量為_______________。
(2)求完全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市沿海地區(qū)大量養(yǎng)殖貝類海產(chǎn)品,貝殼中含有的碳酸鈣是重要的工業(yè)原料。為了測定某種貝殼中碳酸鈣的含量,取貝殼樣品25.0g放入燒杯中,分五次加入稀鹽酸,每次充分反應后稱量(雜質(zhì)不與稀鹽酸反應),所加入稀鹽酸的質(zhì)量與燒杯中物質(zhì)的質(zhì)量的關(guān)系如下表:
加入稀鹽酸的總質(zhì)量(g) | 25.0 | 50.0 | 75.0 | 100.0 | 125.0 |
燒杯中物質(zhì)的總質(zhì)量(g) | 47.8 | 70.6 | 93.4 | 116.2 | 141.2 |
計算:
(1)當加入鹽酸的總質(zhì)量為50.0g時,充分反應后生成的氣體質(zhì)量是_____g。
(2)該貝殼樣品中碳酸鈣的質(zhì)量分數(shù)。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