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科學方法對化學學習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下圖是某同學整理的鐵及其化合物知識網(wǎng)絡圖。
(1)分類歸納是研究化學物質的重要方法。
①鐵絲燃燒生成Fe3O4的過程中________(選填“放出”或“吸收”)熱量。
②鐵制品的銹蝕過程,實際上是鐵與空氣中的_____________等發(fā)生化學反應的過程。
③與FeSO4中鐵元素化合價相同的鐵的氧化物的化學式是_____________。
(2)微觀粒子模型化是研究化學變化的重要方法。
①圖甲是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的示意圖,該圖說明在化學反應過程中一定發(fā)生變化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號,下同)。
a.原子核 b.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 c.原子的電子層數(shù)
②圖乙是硫酸銅溶液與氯化鋇溶液反應的示意圖。從粒子角度分析該化學反應能發(fā)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控制變量、設計對比實驗是實驗探究的重要方法。
①實驗1中同時向兩燒杯中各加入一粒相同大小的品紅,發(fā)現(xiàn)整杯水變紅的時間熱水比冷水短。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實驗2中使用銅片是為了對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③實驗3是大小形狀相同的Mg、Zn、Fe、Cu四種金屬同時投入到鹽酸中發(fā)生的現(xiàn)象,金屬周圍的黑點表示生成的氣體。下列結論正確的是___________。
a.銅不能與鹽酸發(fā)生置換反應
b.四種金屬中金屬活動性最強的是Mg
c.等質量的鋅粒和鐵分別與足量的鹽酸反應生成氣體質量:Zn比Fe多
【答案】 放出 氧氣和水蒸氣(或O2和H2O) FeO b Ba2+和SO42-結合生成難溶于水的BaSO4沉淀 受熱的情況下,分子能量增大,運動速率加快 可燃物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可燃物的著火點) ab
【解析】(1)①鐵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鐵,放出大量的熱;②鐵制品的銹蝕過程,實際上是鐵與空氣中的氧氣和水等發(fā)生化學反應的過程;③在FeSO4中硫酸根離子顯示2價,亞鐵離子顯示+2價,所以與鐵元素化合價相同的鐵的氧化物的化學式是FeO;(2)①圖甲是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的示意圖,該圖說明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原子核不變,電子層數(shù)可能變化,原子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通過得失電子形成化合物,所以一定發(fā)生變化的是b;②硫酸銅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銅,所以從粒子角度分析該化學反應能發(fā)生的原因是: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結合生成難溶于水硫酸鋇沉淀;(3)①升高溫度可以加快分子的運動速率,所以實驗1中同時向燒杯中加入一粒相同大小的品紅,發(fā)現(xiàn)整杯水變紅的時間熱水比冷水短,這是因為:受熱的情況下,分子能量增大,運動速率加快;②白磷的著火點低,先燃燒,紅磷的著火點高,后燃燒,所以實驗2中使用銅片是為了對比可燃物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可燃物的著火點);③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只有排在氫前的金屬才可以和稀酸溶液反應生成氫氣,而且越靠前的金屬活動性就越強,和稀酸溶液反應時現(xiàn)象就越劇烈,所以a、銅不能發(fā)生酸發(fā)生反應,正確;b、鎂表面的氣泡產(chǎn)生最劇烈,所以四種金屬中金屬活動性最強的是Mg,正確;c、每65份質量的鋅會生成2份質量的氫氣,每56份質量的鐵會生成2份質量的氫氣,所以等質量的鋅和鐵分別與足量的鹽酸發(fā)生生成氣體質量:Zn比Fe少,錯誤。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同學們在學習酸堿的化學性質時構建了如圖知識網(wǎng),A、B、C、D 是不同類 別的化合物。請回答: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 反應②后生成藍色溶液,則 B 的化學式為_____;反應④可用于制取 燒堿,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下圖所示裝置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質(固定裝置略)。
① 裝置 A 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裝置 B 的作用是______; 裝置 C 中的現(xiàn)象是______。
② 裝置 D 玻璃管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 ,該反應中_________具有還原性。
③ 裝置 E 的作用是________ ,本實驗還應在裝置______之間添加裝置 E。
④ 從保護環(huán)境的角度分析,本實驗的不足是__________。
⑤ 從微觀角度分析 CO2 與 CO 化學性質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南海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
(1)化石燃料有石油、天然氣和______________。天然氣在充足的氧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天然氣不完全燃燒會產(chǎn)生的一種有毒氣體是____________。
(2)化石燃料屬于___________能源(填 “可再生”或“不可再生”)。埋藏于海底將來可能會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小蘇打(NaHCO3)和食鹽(NaCl)是廚房中常用物質。現(xiàn)有一包白色固體,可能由NaHCO3和NaCl中的一種或兩種組成。某科學小組同學展開了系列拓展性研究。
(一)定性分析
【實驗目的】確定白色固體的組成
【實驗方案】
【實驗結論】該白色固體由NaHCO3和NaCl兩種物質組成
(1)基于上述實驗結論,則步驟①中加入的過量稀酸應該是 。
(2)寫出步驟②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二)定量分析
【實驗目的】測定該白色固體中NaHCO3的質量分數(shù)
為了測定該樣品中NaHCO3的質量分數(shù),小呂、小周分別取a克該樣品,設計了如下方案:
小呂方案Ⅰ:利用NaHCO3與稀硫酸反應產(chǎn)生CO2,通過測定生成CO2的質量,計算樣品中NaHCO3的質量分數(shù)。
(3)小呂用下列裝置完成本實驗,裝置的連接順序是 (填裝置的字母編號,裝置不重復使用);
(4)D裝置中的反應完全后,需再次通入空氣,其目的是 。
小周方案Ⅱ:小周用沉淀法測定樣品中NaHCO3的質量分數(shù)。操作流程如下:
(已知:NaHCO3+NaOH=Na2CO3+H2O)
(5)為使定量分析更準確,在操作Ⅰ之前,需判斷所加BaCl2溶液是否過量,請你設計一個合理方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工業(yè)上將氯化鈉轉化為氯酸鉀(KClO3)晶體的簡易流程如圖所示:
⑴ 步驟I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步驟II析出晶體后的溶液是KClO3的______(填“飽和溶液”或“不飽和溶液”)。
⑶ 下圖分別為固體氯化鈉和氯化鉀的溶解度曲線。
①醫(yī)用生理鹽水為0.9%的氯化鈉溶液,該溶液可為人體補充的營養(yǎng)素有________。
②60℃時,10 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鉀的質量為_____g。氯化鈉和氯化鉀在某一溫度時,具有相同的溶解度,據(jù)圖11所示,則該溫度(t)的范圍是_________。
③ 若采用某氯化鈉溶液來選種,氯化鈉與水的質量比為9︰41。將配制好的溶液裝入試劑瓶,貼上標簽,在下圖中注明標簽上的內容。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FeCl3可用作催化劑和外傷止血劑.某實驗興趣小組利用FeCl3腐蝕電路銅板后的溶液(主要成分為FeCl2、CuCl2)進行了氯化鐵回收實驗.
(1)寫出步驟①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
(2)步驟②中的操作a的名稱是___;
(3)固體A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填化學式)
(4)步驟⑤反應的基本類型是________,
(5) FeCl3溶液容易生成Fe(OH)3發(fā)生變質,在保存FeCl3溶液時,常向FeCl3溶液中加入某種酸,以防止FeCl3溶液變質,你認為選用____(用字母表示)最合理。
A.稀硝酸 B .稀硫酸 C .稀鹽酸 D .稀醋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取氫氧化鈉和硫酸鈉的混合物 20g,加入 100g 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 100g 硫酸銅溶液,恰好完全反應,過濾,得 210.2 g 濾液(不考慮實驗過程中質量的損失)。計算:
(1)該混合物中氫氧化鈉的質量為___________;
(2)所加硫酸銅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___________;
(3)反應后所得濾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___________(計算結果精確到 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將29.1g由NaCl和BaCl2組成的固體混合物溶解于94.2mL水中(ρ水=1g/cm3),向所得溶液中滴加質量分數(shù)為14.2%的Na2SO4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下圖是所加Na2SO4溶液質量與生成沉淀質量的關系圖,計算:
(1)生成沉淀的質量是__________?
(2)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