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燃燒的程度與氧氣的濃度有關,某實驗小組各取等質量的木炭和等質量的硫分別在容積相同的集氣瓶中燃燒.記錄如下:
實驗 |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 |
A | ①木炭在空氣中燃燒 | ①木炭紅熱 | 放熱,產(chǎn)生的氣體都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
|
②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 ② | |||
B | ③硫在空氣中燃燒 | ③微弱的淡藍色火焰 |
|
|
④硫在氧氣中燃燒 | ④ |
通過A、B兩組對比實驗的現(xiàn)象,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氧氣的化學性質;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 ||||||||||||
專題: | 氧氣、氫氣的性質與用途. | |||||||||||
分析: | 化學反應的速率與反應物的濃度有關,反應物的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快,實驗現(xiàn)象越明顯;根據(jù)反應物和生成物及條件可以書寫文字表達式. | |||||||||||
解答: | 解:(1)②木炭在氧氣中比在空氣中燃燒更旺,發(fā)出白光. 木炭燃燒的文字表達式為:碳+氧氣二氧化碳. ④硫在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更加劇烈,發(fā)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 硫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硫+氧氣二氧化硫. (2)通過對比同一組內,如硫在氧氣和空氣都能反應,但是劇烈程度不同,所以反應與物質的濃度有關.所以可答為:可燃物在氧氣里燃燒比在空氣里燃燒要劇烈(其他合理也可) 故答案為:
結論是:氧氣濃度越高,燃燒越劇烈. | |||||||||||
點評: | 解答本題要掌握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和可燃物燃燒時的實驗現(xiàn)象,只有這樣才能對相關方面的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 |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1)化學是在______________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 (2)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衛(wèi)星
成功發(fā)射(見圖).下列月球探測工程中的項目屬于化學研究對象的是______. a.遙測控制衛(wèi)星的運行
b.提供登月宇航員食用的純天然食品
c.制造衛(wèi)星整流罩需要的耐高溫隔熱材料
(3)化學與生活密切相關。生活中的下列物質屬于混合物的
(填序號)。
A.礦泉水 B.澄清石灰水 C.蒸餾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A.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B.無色石蕊試液遇碳酸變紅色
C.電解水時產(chǎn)生體積較多的是氫氣 D.單質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徐建同學利用學過的化學知識判斷家中的玻璃杯是否洗滌干凈的依據(jù)是( 。
| A. | 杯子內壁看不見油污 |
| B. | 杯壁上的水不集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
| C. | 用杯子裝水,水是澄清透明的 |
| D. | 上述都可以作為判斷依據(jù)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隨著“綠色奧運”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空氣質量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下列物質中,未計入北京市監(jiān)測空氣污染指數(shù)項目的是( 。
| A. | 氮氣 | B. | 二氧化硫 | C. | 一氧化碳 | D. | 可吸入顆粒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給3mL液體加熱,需使用的儀器有( 。
①試管 ②燒杯 ③試管夾 ④酒精燈 ⑤蒸發(fā)皿 ⑥石棉網(wǎng) ⑦鐵架臺(帶鐵圈)
| A. | ①③④⑤ | B. | ②④⑥ | C. | ①③④ | D. | ②④⑥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我國在大氣污染監(jiān)測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下列項目不屬于其基本監(jiān)測項目的是( 。
| A. | 二氧化碳 | B. | 二氧化氮 | C. | 二氧化硫 | D. | PM2.5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我們常吃的所謂加碘食用鹽就是在普通食鹽(純氯化鈉)中加入碘化鉀或碘酸鉀(按二萬分之一的比例)預防人體缺乏碘元素.碘化鉀的化學式為KI,碘酸鉀的化學式為KIO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 碘化鉀(KI)為化合物 | B. | KI和KIO3中的I元素的化合價相同 |
| C. | 加碘食用鹽是純凈物 | D. | 碘酸鉀(KIO3)為氧化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