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10分)甲、乙、丙都屬于氧化物,M是一種不含金屬元素的鹽,反應③是自然界中最為普遍的反應,其中A屬于單質,丙通常為食品干燥劑。它們轉化關系如下圖所示。
(1)寫出化學式:M 。
(2)組成物質B的三種元素是 。
(3)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⑤ 。
⑥ 。
(4)運用下列裝置檢驗生成的甲、乙兩種物質,其中A中盛裝一種無色液體,B中盛裝一種白色固體,則連接裝置的正確順序是 (填接口字母)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據英國《自然》雜志報道,科學家已研制成以鍶原子做鐘擺的“光格鐘”,成為世界上最精確的鐘。已知一種鍶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88,其質子數是38,則這種鍶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
A.126 B.88 C.50 D.3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有三瓶無色無味的氣體,分別是氧氣、空氣、二氧化碳,區(qū)別它們最簡單的方法是
A.測定氣體的密度 B.伸入燃燒的木條
C.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蕩 D.滴入紫色石蕊試液,振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7分)Ⅰ.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學習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后,對二氧化碳溶于水的過程,有沒有發(fā)生化學變化?提出實驗改進: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已知氮氣的密度小于空氣的密度),
操作為:①從a端通入二氧化碳 ②從分液漏斗中滴加適量水
③將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紙花放入廣口瓶中 ④從b端通入氮氣
實驗操作順序最合理的是__ _,發(fā)生變化的化學方程式為: 。
Ⅱ.另一小組在課外活動時對“二氧化硫能否與水反應生成酸”進行了實驗探究。請你參與他們的探究活動,并回答有關問題。
[查閱資料]常溫下二氧化硫是一種無色氣體,易溶于水。
[假 設]二氧化硫能與水反應生成酸。
[設計實驗](1)小雨同學將二氧化硫氣體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他認為,若紫色石蕊試液變 色,則證明假設成立。
(2)小濤同學認為小雨同學的實驗方案不嚴密。小濤同學用紫色石蕊試液將白色濾紙染成紫色,干燥后做成三朵紫色的小花,然后按下列圖示進行實驗,在(I)、(Ⅱ)、(Ⅲ)中分別觀察到變色和不變色的兩種現(xiàn)象。
小濤同學認為,若 (填序號)中的紫色小花變色,則證明假設成立。
[交流反思]小明同學對小濤同學的實驗方案提出了質疑,他認為上述實驗還不足以證明“二氧化硫和水反應生成了酸”,其理由是 。三位同學討論后補充了一個實驗,使探究活動獲得了成功,你認為這個實驗應該是 (簡述實驗步驟和現(xiàn)象)。
[結 論]通過上述實驗得出:二氧化硫能與水反應生成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低碳生活”指生活中所耗能要盡量少,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提倡人人節(jié)約用電 B.大力發(fā)展火力發(fā)電
C.多使用一次性木筷 D.大量砍伐森林樹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控制化學反應的條件可以促進或抑制化學反應,更好使化學反應為人類造福.
如圖是科學家正在研究的二氧化碳循環(huán)利用技術:
①二氧化碳與氫氣在催化劑、高溫條件下,除生成甲醇(CH4O)外,還生成一種常溫下為液態(tài)的化合物,寫出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式 。
②從圖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結論中,正確的是 (填序號)
A.該技術符合低碳經濟的理念.
B.水生成氫氣的過程中所用的催化劑一定是二氧化錳.
C.該技術有助于緩解全球面臨的能源危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如圖是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的兩套裝置圖,請結合圖示回答有關問題。
(1)根據下表提供的實驗數據,完成下表
硬質玻璃管中空氣的體積 | 反應前注射器中空氣體積 | 反應后注射器中氣體體積 | 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
25mL | 15mL | 9mL |
(2)裝置一和裝置二中氣球的位置不同, (填“裝置一”或“裝置二”) 更合理,理由是 。
(3)若實驗測得的結果偏小(氧氣的體積分數小于21%),可能的原因有(一種即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設計實驗方案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下化學實驗設計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A.廚房中用食醋鑒別純堿與食鹽
B.用 溶液驗證中混入的少量的雜質
C.用適量的溶液除去氣體中的
D.用過量的鐵粉除掉溶液中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