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閱讀下面科普短文。
你吃過木糖醇口香糖嗎?
木糖醇為白色固體,極易溶于水,溶解時吸收大量熱,甜度與蔗糖相當。
木糖醇廣泛存在于各種水果、蔬菜、谷類中,但含量很低。商品木糖醇是將玉米芯、甘蔗渣等農(nóng)作物進行深加工制得的。我國木糖醇生產(chǎn)工藝路線如下:原料→水解→中和→……. →加氫、結晶→包裝。其中原料水解時用硫酸做催化劑,再用碳酸鈣將硫酸除去。
齲病是人類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其發(fā)生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牙菌斑。目前普遍認為,牙菌斑中的細菌在代謝食物中糖類的過程中產(chǎn)生酸性物質(zhì),酸性物質(zhì)可導致牙釉質(zhì)溶解,進而形成齲病。牙菌斑pH 變化可反映牙菌斑內(nèi)產(chǎn)生酸性物質(zhì)的情況。
木糖醇不致齲且有防齲齒的作用。第三軍醫(yī)大學韓旭對木糖醇防齲過程進行了研究,部分內(nèi)容如下。
研究1:用10%的蔗糖、葡萄糖、木糖醇溶液漱口,牙菌斑pH的變化
研究2:用蔗糖溶液涑口后咀嚼口香糖,牙菌斑pH的變化
研究表明,飯后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可以起到防齲的作用,可以明顯降低患齲率。
依據(jù)文章內(nèi)容,回答下列問題。
(1)木糖醇生產(chǎn)中用碳酸鈣將硫酸除去,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2)齲病的形成是______(填“酸性”或“堿性”)物質(zhì)導致。
(3)根據(jù)研究1,木糖醇不致齲的原因是______。
(4)根據(jù)研究2,可以得出的結論是______。
(5)下列有關木糖醇與蔗糖的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填序號)。
A.甜度相當
B.均能形成溶液
C.分別食用蔗糖、木糖醇,蔗糖對牙菌斑酸性變化影響小于木糖醇
【答案】CaCO3 +H2SO4 == CaSO4 + H2O + CO2↑ 酸性 木糖醇對牙菌斑pH的影響不大用蔗糖溶液漱口后,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可使牙菌斑pH在較短時間內(nèi)升高AB
【解析】
(1)碳酸鈣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鈣、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CaCO3 +H2SO4 == CaSO4 + H2O + CO2↑;(2)從短文中可知道:酸性物質(zhì)可導致牙釉質(zhì)溶解,進而形成齲。唬3)從研究1可看出木糖醇對牙菌斑pH的影響不大,故木糖醇不致齲;(4)根據(jù)研究2,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用蔗糖溶液漱口后,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可使牙菌斑pH在較短時間內(nèi)升高;(5)A、從短文中可知道,木糖醇與蔗糖甜度相當,正確;B、木糖醇與蔗糖均易溶于水,故均能形成溶液,正確;C、從研究1可以看出,分別食用蔗糖、木糖醇,蔗糖對牙菌斑酸性變化影響遠大于木糖醇,錯誤;故選AB。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如圖所示實驗回答問題。
(1)實驗一:棉球上的酒精燃燒而水不燃燒,由此得出燃燒條件之一是_____。
(2)實驗二:實驗結束后,測量結果小于1/5原因可能是_____(寫一條即可)
(3)實驗三:當蒸發(fā)皿中出現(xiàn)_____時,停止加熱。
(4)實驗四:用沖洗后未擦干的玻璃棒蘸取待測液會導致測得結果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5分)鎂條在空氣中燃燒,不僅生成氧化鎂、氮化鎂,還有少量鎂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zhì)和鎂的氧化物。
(1)已知氮化鎂中氮元素的化合價為-3價,請你寫出氮化鎂的化學式 。
(2)寫出鎂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指出該反應的基本類型: 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3種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0℃時,NaCl的溶解度小干NH4Cl的溶解度
B. 40℃時,飽和Na2 CO3溶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49%
C. 將飽和Na2 CO3溶液由80℃冷卻至40℃時,有固體析出
D. 80℃時,分別將等質(zhì)量的NH4Cl和NaCl固體溶于適量的水,恰好均配成飽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質(zhì)量前者小于后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研究小組同學對鋁和稀鹽酸的反應進行了探究。如圖1所示實驗,先檢查裝置氣密性,再將橡皮塞連接氣體壓力傳感器,燒瓶中放入鋁片和稀鹽酸,塞緊瓶塞并打開儀器,一段時間后,得到如圖2所示的氣體壓強與時間的關系曲線圖。
(1)鋁與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
(2)AB段氣體壓力變化不明顯的原因是__;CD段氣體壓力逐漸下降的原因是__。
(3)從BC段看反應的速率是先變快后變慢,導致變慢的因素有__(填序號)
a.鋁片的表面積
b.鹽酸的濃度
c.溫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丙三種物質(zhì)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表示反應一步實現(xiàn),部分物質(zhì)和反應條件 已略去).下列選項不能實現(xiàn)圖示轉化的是
選項 | 甲 | 乙 | 丙 |
A | H2SO4 | H2 | H2O |
B | C | CO | CO2 |
C | NaOH | NaCl | NaNO3 |
D | Ca(OH)2 | CaCl2 | CaCO3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X、Y、Z、W均為短周期元素,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X | Y | ||||||
Z | W |
(1)X能形成多種單質(zhì),寫出其中兩種單質(zhì)的名稱_____。
(2)Z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是_____。
(3)元素的非金屬性為(原子的得電子能力):Y______W(填“大于”或“小于”)。
(4)W位于周期表的_____周期,_____主族,該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化學式是_____。(中心元素可用字母W表示)
(5)“碳捕捉技術”是指通過一定的方法,將工業(yè)生產(chǎn)中產(chǎn)生的CO2分離出來進行儲存和利用。常利用NaOH溶液來“捕捉”CO2,過程如圖所示(部分條件及物質(zhì)未標出)。
請根據(jù)“捕捉”CO2過程圖回答問題:
①加入A物質(zhì)的化學式是_____;分離操作Ⅰ的名稱是_____。
②可循環(huán)利用的B物質(zhì)中一定含有的物質(zhì)是_____。
③該過程中還可循環(huán)利用的物質(zhì)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小華與朋友聚餐時,對火鍋燃料“固體酒精”產(chǎn)生了好奇,于是他與同學對其成分進行如下探究。
【提出問題】固體酒精是固態(tài)酒精嗎?
【查閱資料一】酒精,學名乙醇,化學式C2H5OH,熔點為-114℃,易揮發(fā),能與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交流討論】小華認為固體酒精不是固態(tài)的酒精,他判斷的理由是_________,寫出酒精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發(fā)現(xiàn)問題】小華觀察發(fā)現(xiàn),固體酒精完全燃燒后會殘留少量白色固體。
【再提問題】燃燒后殘留的白色固體是什么?
【查閱資料二】固體酒精是酒精、氫氧化鈉和凝固劑按一定的質(zhì)量比混合制成,該凝固劑在空氣中能完全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作出猜想】猜想一:氫氧化鈉;猜想二:碳酸鈉;猜想三:__________。你認為猜想中含有碳酸鈉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實驗探究】
步驟 | 實驗操作 | 實驗現(xiàn)象 | 結論 |
(1) | 將白色固體溶于足量水中 | 白色固體全部溶解 | 固體可溶于水 |
(2) | 取(1)所得少量溶液,加入過量的BaCl2溶液 | ________ | 白色固體中肯定有Na2CO3 |
(3) | 取(2)所得少量上層清液,加入______________溶液 | 有藍色沉淀生成 | 白色固體中肯定有________ |
【反思交流】實驗中,加入過量氯化鋇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實驗中發(fā)現(xiàn)氯化鋇溶液不夠,可選用下列試劑代替也能達到實驗目的是____________。
A.Ca(OH)2溶液 B.Ba(NO3)2溶液 C.稀鹽酸 D.CaCl2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化學晚會上,小林同學表演了一個化學小魔術“空瓶生煙”(如圖Ⅰ所示),A瓶中充滿氯化氫氣體,B瓶中充滿氨氣,抽開毛玻璃片,瓶中充滿濃濃的白煙。請你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若用“”表示氫原子,用“”表示氮原子,用“”表示氯原子,上述反應過程可用圖Ⅱ表示為:
①該變化的文字表達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氨氣和氯化氫氣體的化學性質(zhì)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③該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__。
(2)如果兩個瓶子是質(zhì)地較軟的塑料瓶,我們將會觀察到塑料瓶變癟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