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數學 > 題目詳情

如圖,點O是正△ABC內一點,∠AOB=90°,∠BOC=α,將△BOC繞點C順時針旋轉60°得到△AEC,連接OE
(1)求證:△COE是正三角形;
(2)當α為何值時,AC⊥OE,并說明理由;
(3)探究是否存在α的值使得點O到正△ABC三個頂點的距離之比為數學公式?若存在請直接寫出α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1)由題意得:△BOC≌△AEC
∴CO=CE,
∴∠COE=∠CEO,
∵∠OCE=60°,
∴∠COE=∠CEO=∠OCE=60°,
∴△COE是正三角形.

(2)當a=135°時,AC⊥OE,
理由如下:
∵△COE是正三角形,AC⊥OE
∴AC垂直平分OE,
∴AO=AE,
∴∠AOE=∠AEO,
∵∠AOB=90°,∠BOC=α,∠COE=60°,
∴∠AOE=210°-α,
∵∠AEO=∠AEC-60°=∠BOC-60°=α-60°
∴210°-α=α-60°,
解得α=135°,
所以當α=135°時,AC⊥OE;

(3)∵△COE是正三角形,將△BOC繞點C順時針旋轉60°得到△AEC,
∴AC=BC,EC=CO=EO,BO=AE,∠AEC=∠BOC,
當OE:AO:AE=1::2時,
∴∠AOE=90°,△AOE是直角三角形,
∴∠BOC=360°-90°-90°-60°=120°,
當EO:AE:AO=1::2時,
∴△AOE是直角三角形,tan∠EAO==
∴∠EAO=30°,∠AOE=60°,∠AEO=90°,
∴∠BOC=∠AEC=∠AEO+∠OEC=90°+60°=150°,
故當a=120°或150°時,
存在α的值使得點O到正△ABC三個頂點的距離之比為:
分析:(1)利用旋轉的性質得出△BOC≌△AEC,進而得出∠COE=∠CEO=∠OCE=60°即可得出答案;
(2)根據∠AOB=90°,∠BOC=α,∠COE=60°,得出∠AOE=210°-α,再利用∠AEO=∠AEC-60°=∠BOC-60°得出α的度數即可;
(3)根據當OE:AO:AE=1::2時以及當OA:EO:AE=1::2時,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以及銳角三角形函數關系得出α的度數即可.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了旋轉的性質以及銳角三角函數關系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知識,利用分類討論的思想得出不同情況是此題的易錯點.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學 來源: 題型:

(2012•房山區(qū)一模)已知:如圖,點P是線段AB上的動點,分別以AP、BP為邊向線段AB的同側作正△APC和正△BPD,AD和BC交于點M.
(1)當△APC和△BPD面積之和最小時,直接寫出AP:PB的值和∠AMC的度數;
(2)將點P在線段AB上隨意固定,再把△BPD按順時針方向繞點P旋轉一個角度α,當α<60°時,旋轉過程中,∠AMC的度數是否發(fā)生變化?證明你的結論.
(3)在第(2)小題給出的旋轉過程中,若限定60°<α<120°,∠AMC的大小是否會發(fā)生變化?若變化,請寫出∠AMC的度數變化范圍;若不變化,請寫出∠AMC的度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2012•青島模擬)同學們已經認識了很多正多邊形,現以正六邊形為例再介紹與正多邊形相關的幾個概念.如正六邊形ABCDEF各邊對稱軸的交點O,又稱正六邊形的中心,其中OA稱正六邊形的半徑,通常用R表示,∠AOB稱為中心角,顯然.提出問題:正多邊形內任意一點到各邊距離之和與這個正多邊形的半徑R和中心角有什么關系?
探索發(fā)現:
(1)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最簡單的正多邊形--正三角形入手.
如圖①,△ABC是正三角形,半徑OA=R,∠AOB是中心角,P是△ABC內任意一點,P到△ABC各邊距離分別為h1、h2、h3 ,確定h1+h2+h3的值與△ABC的半徑R及中心角的關系.
解:設△ABC的邊長是a,面積為S,顯然S=
1
2
a(h1+h2+h3
O為△ABC的中心,連接OA、OB、OC,它們將△ABC分成三個全等的等腰三角形,過點O作OM⊥AB,垂足為M,Rt△AOM中,易知
OM=OAcos∠AOM=Rcos
1
2
∠AOB=Rcos
1
2
×120°=Rcos60°,
AM=OAsin∠AOM=Rsin
1
2
∠AOB=Rsin
1
2
×120°=Rcos60°
∴AB=a=2AM=2Rsin60°
∴S△AOB=
1
2
AB×OM=
1
2
×2Rsin60°•Rcos60°=R2sin60°cos60°
∴S△ABC=3S△AOB=3R2sin60°cos60°
1
2
a(h1+h2+h3)=3R2sin60°cos60°
即:
1
2
×2Rsin60°(h1+h2+h3)=3R2sin60°cos60°
∴h1+h2+h3=3Rcos60°
(2)如圖②,五邊形ABCDE是正五邊形,半徑是R,P是正五邊形ABCDE內任意一點,P到五邊形ABCDE各邊距離分別為h1、h2、h3、h4、h5,參照(1)的探索過程,確定h1+h2+h3+h4+h5的值與正五邊形ABCDE的半徑R及中心角的關系.
(3)類比上述探索過程,直接填寫結論
正六邊形(半徑是R)內任意一點P到各邊距離之和 h1+h2+h3+h4+h5+h6=
6Rcos30°
6Rcos30°

正八邊形(半徑是R)內任意一點P到各邊距離之和 h1+h2+h3+h4+h5+h6+h7+h8=
8Rcos22.5°
8Rcos22.5°

正n邊形(半徑是R)內任意一點P到各邊距離之和  h1+h2+…+hn=
nRcos
180°
n
nRcos
180°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已知:如圖,點P是線段AB上的動點,分別以AP、BP為邊向線段AB的同側作正△APC和正△BPD,AD和BC交于點M.
(1)當△APC和△BPD面積之和最小時,直接寫出AP:PB的值和∠AMC的度數;
(2)將點P在線段AB上隨意固定,再把△BPD按順時針方向繞點P旋轉一個角度α,當α<60°時,旋轉過程中,∠AMC的度數是否發(fā)生變化?證明你的結論.
(3)在第(2)小題給出的旋轉過程中,若限定60°<α<120°,∠AMC的大小是否會發(fā)生變化?若變化,請寫出∠AMC的度數變化范圍;若不變化,請寫出∠AMC的度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學 來源: 題型:

已知:如圖,點P是線段AB上的動點,分別以AP、BP為邊向線段AB的同側作正△APC和正△BPD,AD和BC交于點M.

(1)當△APC和△BPD面積之和最小時,直接寫出AP : PB的值和∠AMC的度數;

(2)將點P在線段AB上隨意固定,再把△BPD按順時針方向繞點P旋轉一個角度α,當α<60°時,旋轉過程中,∠AMC的度數是否發(fā)生變化?證明你的結論.

(3)在第(2)小題給出的旋轉過程中,若限定60°<α<120°,∠AMC的大小是否會發(fā)生變化?若變化,請寫出∠AMC的度數變化范圍;若不變化,請寫出∠AMC的度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學 來源:2012年北京市燕山區(qū)中考數學一模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已知:如圖,點P是線段AB上的動點,分別以AP、BP為邊向線段AB的同側作正△APC和正△BPD,AD和BC交于點M.
(1)當△APC和△BPD面積之和最小時,直接寫出AP:PB的值和∠AMC的度數;
(2)將點P在線段AB上隨意固定,再把△BPD按順時針方向繞點P旋轉一個角度α,當α<60°時,旋轉過程中,∠AMC的度數是否發(fā)生變化?證明你的結論.
(3)在第(2)小題給出的旋轉過程中,若限定60°<α<120°,∠AMC的大小是否會發(fā)生變化?若變化,請寫出∠AMC的度數變化范圍;若不變化,請寫出∠AMC的度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