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小宇同學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對丙加熱.根據(jù)實驗記錄畫出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乙所示,請你回答:
(1)圖甲中溫度計的示數(shù)為______℃.
(2)圖乙中_____段表示水的沸騰過程.
(3)圖乙中_____不是根據(jù)本實驗裝置所測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畫出來的.
【答案】(1)92(2)DE(3)EF
【解析】(1)溫度計的液柱在零刻度以上.每一個大格代表10℃,每一個小格代表1℃,示數(shù)為92℃.
(2)AB段是固態(tài)的冰吸收熱量,溫度升高過程;
BC段是固態(tài)冰吸收熱量,溫度不變,是熔化過程,熔點是0℃;
CD段是液態(tài)水吸收熱量,溫度升高的過程;
DE是水不斷吸收熱量,溫度不變的過程,是水沸騰的過程,沸點是100℃.
(3)圖乙中的EF段不是根據(jù)本實驗裝置所測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畫出來的,因為水沸騰后,生成的水蒸氣全部離開燒杯,不可能出現(xiàn)水蒸氣吸熱升溫的過程,溫度計是無法測量的.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和小華在窗邊用凸透鏡貼近報紙看文字,看到了文字的像.在移動凸透鏡時,意外的發(fā)現(xiàn)在報紙上出現(xiàn)了窗外景物的像,如圖所示.兩次所成的像相對于原來被觀察的物體,對比像的正倒、大小、虛實三個方面,它們
A.有一個方面相同,兩個方面不同
B.有兩個方面相同,一個方面不同
C.三個方面都相同
D.三個方面都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實驗室里,關(guān)于利用二氧化碳(干冰)的升華,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此時可以放熱從而獲得高溫 B. 此時可以放熱從而獲得低溫
C. 此時可以吸熱從而獲得高溫 D. 此時可以吸熱從而獲得低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宣示我國政府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主權(quán)和管轄權(quán),我國派出排水量為2000t的某海監(jiān)船對釣魚島海域進行巡航,排水量是指輪船滿載時排開水的質(zhì)量.(g=10N/kg,ρ海水=1.03×103kg/m3)
(1)此海監(jiān)船滿載時,受到海水的浮力是多少?
(2)船身外表面有一螺絲釘,位于海面下3m處,受力面積為100cm2 , 求海水對螺絲釘?shù)膲簭姾蛪毫Γ?/spa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紅在學習了“比熱容”的有關(guān)知識后,知道單位質(zhì)量的不同物質(zhì)在升高相同溫度時,所吸收的熱量不同,為了描述物質(zhì)的這種性質(zhì),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量——比熱容,于是她又想到晶體在熔化時,溫度雖然保持不變,但需要吸收熱量,那么單位質(zhì)量的不同晶體熔化時所吸收的熱量是否相同呢?帶著這個疑問,小紅在實驗室利用電熱器加熱,完成了冰的熔化實驗,并描繪出冰的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關(guān)系圖線如圖所示。實驗時,冰的質(zhì)量為0.5kg,相同時間冰和水吸收的熱量相同。水的比熱容為4.2×103J/(kg〃℃)
(1)根據(jù)圖線,你能得到的一條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D段水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3)計算出冰的比熱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插人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斜看起來向______彎折,裝了水的桶底看起來變______,都是由于光從_________射向_____________時發(fā)生_____________的緣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李寧同學在張老師指導下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
(1)當蠟燭位于圖中B處時,移動光屏到D處,觀察到光屏上呈現(xiàn)清晰的像,此時像和物大小相等,則該凸透鏡焦距為cm.
(2)李寧同學把蠟燭移動到A處,屏上的像變得模糊,要使像變清晰,光屏應向(選填“左”或“右”)適當移動,此時光屏上的像應該是倒立、的實像.
(3)在上述(2)操作的基礎(chǔ)上,張老師取下自己戴的眼睛放于蠟燭和凸透鏡之間、光屏上的像又變得模糊,李寧同學發(fā)現(xiàn)當光屏向左移動適當距離后像又清晰.由此可知,張老師所戴的眼鏡是 , 張老師的眼睛屬于(選填“近視鏡”、“遠視眼”、或“正常眼”).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