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影響熔點的因素 晶體的熔點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很多因素會影響晶體的熔點.例如:在盛有小冰塊的燒杯里放些鹽并攪拌,冰的炫點就會低于零攝氏度.海水冬天結冰的溫度比河水低就是因為海水中溶有鹽.寒冷的冬天,在汽車發(fā)動機的水套中加一些甘油作為抗凝劑,即使溫度低于零下二、三十攝氏度,水套中的水也不會凝固.合金可以看做混有雜質的金屬,所以合金的熔點比組成合金的每一種金屬的熔點都要低.
又如:將一根兩瑞桂有重物的細金屬絲掛在冰塊上(如圖甲所示),金屬絲下的冰塊熔化,說明增大壓強可以使冰熔化.金屬絲通過后,冰的熔點又升高了,熔化成的水又凝固成冰,這樣,金屬絲就可以輕松穿過冰塊而不留縫隙.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1)概括寫出影響晶體熔點的因素.
(2)試著運用上文提到的知識解析滑冰鞋上冰刀(如圖乙)的作用.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重為100N的立方體放在水平地面上,與地面接觸面積是0.1m2 , 現(xiàn)用一個大小為20N的力豎直作用在立方體中央,不正確的說法是( )
A.物體對水平地面的壓力一定是120 N
B.物體對水平地面的壓力可能是80 N
C.物體對水平地面的壓強可能是1200 Pa
D.物體對水平地面的壓強可能是800 P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是小紅“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情景:豎直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與玻璃板垂直,兩支相同的蠟燭A、B豎立于玻璃板兩側的直尺上,請你幫她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1)選取兩支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_____關系;
(2)實驗中,測得蠟燭A到玻璃板的距離為5cm,移動蠟燭B,使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此時蠟燭B到玻璃板的距離為_____cm;
(3)實驗中若移開蠟燭B,用白紙做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過玻璃板,直接觀察白紙,看不到蠟燭A的像,說明平面鏡成的是_____像。(選填“虛像”或“實像”)。
(4)實驗中,小紅發(fā)現(xiàn)玻璃板后出現(xiàn)兩個蠟燭A的像,其原因是她選用的玻璃板_____(選填“太厚”或“太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按照圖所示的電路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閉合開關S后,他觀察到小燈泡不發(fā)光,但電流表、電壓表指針有偏轉.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
A.燈泡被短路
B.燈泡的燈絲斷了
C.燈泡與燈座接觸不良
D.燈泡的實際功率比額定功率小得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用如圖的裝置提升重物,繩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為120N,動滑輪重60N,繩重與摩擦不計.求:
(1)用此滑輪組最多能將多重的物體勻速提升? ___________
(2)用此滑輪組提起重240N的物體,使它勻速上升,問人加在繩子自由端的拉力是多大?______此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多大?______ 當物體以0.5m/s的速度上升時,拉力的功率是多大?__________
(3)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最高可達到多少?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在“測量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從帶刻度的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圖中方框內是小車到達A、B、C三處電子表的顯示.
(1)該實驗是根據(jù)公式________進行測量的;
(2)實驗時應保持斜面的傾角較小,這是為了減小測量________(填“路程”或“時間”)是造成的誤差.
(3)請根據(jù)圖中所給信息回答:SAB=________cm;tBC=________s;VAC=________m/s.
(4)實驗前必須學會熟練使用電子表,如果讓小車過了A點后才開始計時,則會使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填“大”或“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硬質均勻木條OA的長為80厘米,左端與豎直墻壁連接,可以繞O點自由轉動;木條的A端以細繩懸于B點,木條恰好水平,且AB與木條垂直,一個質量為800克的小物塊M在木條上從O點以v=0.2米/秒的速度向右作勻速運動,經2.5秒到達C點時,細繩恰好斷裂,則細繩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______牛(木條質量及物塊的體積大小均可忽略不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按題目要求作圖
(1)如圖所示,作出圖中的反射光線.
(2)如圖所示,小紅站在上升的電梯上,作出她所受重力的示意圖.(O點為其重心)
(3)如圖所示,S1是光控開關,夜晚自動閉合,白天斷開;S2是聲控開關,有聲音時自動閉合,安靜時斷開.將圖連接成聲光控樓道節(jié)能照明電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小紅將一只蘋果放入一只燒杯內,并逐漸向燒杯中加水,A、B和C圖均為逐漸加水后的情景:
(1)比較AB兩圖可知:圖中蘋果受到的浮力較大,從B圖可以判斷出蘋果的密度(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的密度.
(2)將燒杯中的水加滿如圖C所示,分析BC兩圖可知:B圖蘋果受到的浮力C圖蘋果受到的浮力大小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小紅又拿來一個盛較多水的大量筒,所盛水的體積為V1 , 小紅借助這個量筒測出了蘋果的密度(整個實驗過程中蘋果表面沾的水忽略不計,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①在C圖中,她輕輕取出蘋果,將量筒中的水緩慢倒入燒杯中,當燒杯中的水被填滿時,量筒中剩余水的體積為V2 . 則蘋果的質量表達式:m= .
②接下來小紅用針把蘋果完全壓入盛滿水的燒杯中,水從燒杯中溢出后,再慢慢取出蘋果,并繼續(xù)將量筒中的水倒入燒杯中,當燒杯中的水再次被填滿時,量筒中剩余水的體積為V3 .
③蘋果的密度表達式:ρ= .
(4)如果把C圖中的水換成鹽水,當蘋果靜止時,蘋果露出液面的體積將 , 蘋果受到的浮力將(以上兩空均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