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甲所示是使用托盤天平時的實驗情景,請你指出存在的兩處錯誤: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糾正錯誤后,天平平衡時砝碼和游碼的示數(shù)如圖乙所示,則被測物體的質(zhì)量為_______g.

【答案】 游碼沒放置到標尺左端的零刻線處 用手直接拿砝碼 52.4

【解析】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質(zhì)量時,將托盤天平放置在水平工作臺上,將游碼移至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物體放置在天平的左盤,在右盤用鑷子增減砝碼并移動游碼,最后物體質(zhì)量等于砝碼質(zhì)量與游碼示數(shù)之和,故圖甲的錯誤是游碼沒放置到標尺左端的零刻線處和用手直接拿砝碼,糾正錯誤物體質(zhì)量m=50g+2.4g=52.4g。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家用照明燈泡的電阻,測得燈泡兩端電壓是220V、通過燈泡的電流是028A,則該燈泡正常發(fā)光時燈絲的電阻值是________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究影響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因素”實驗中.

(1)壓強計是通過U型管________來顯示橡皮膜所受壓強大。

(2)小華實驗時的情形如圖所示,四幅圖中燒杯內(nèi)的液面相平.(不考慮實驗結(jié)論的偶然性)

①比較圖甲和圖________,可以初步得出結(jié)論:在同種液體中,液體內(nèi)部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②保持金屬盒在水中的深度不變,改變它的方向,如圖乙、丙所示,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可以初步得出結(jié)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比較圖乙和圖丁,能初步得出液體內(nèi)部壓強與液體密度有關(guān)的結(jié)論嗎?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華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棋子A和棋子B.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裝置如圖

(1)無論怎樣在桌面上移動棋子B,都無法使它與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 .排除問題后,移動棋子B,使它與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這樣做的目的除了能確定棋子A經(jīng)平面鏡所成像的位置,同時還能比較 大小關(guān)系.

(2)用鉛筆畫出平面鏡及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并畫出棋子A和棋子B位置的連線,經(jīng)測量發(fā)現(xiàn):兩棋子的連線與鏡面 ,兩棋子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3)移去棋子B,將一張白卡片豎直放在棋子B所在的位置,直接觀察白卡片,觀察白卡片上沒有棋子A的像,說明棋子A經(jīng)平面鏡所成的是

(4)用木板緊貼玻璃板背面,擋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 (選填“能”或“不能”)看見棋子A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想測出石塊的密度,先將托盤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將游碼移到標尺的 處,發(fā)現(xiàn)指針偏在分度盤左側(cè),此時應將平衡螺母向 調(diào)節(jié),使天平平衡,測量中,當右盤所加砝碼和游碼的位置如圖甲所示時,天平平衡,則石塊的質(zhì)量為 g,再將石塊浸沒到盛有20ml水的量筒中,水面到達的位置如圖乙所示,由此可計算處石塊的密度為 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屬于凸透鏡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是( )。

A. 照相機 B. 近視鏡 C. 遠視鏡 D. 潛望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事例中,為了減小壓強的是( )

A. 注射器的針頭做得很尖

B. 壓路機上碾子的質(zhì)量很大

C. 載重汽車裝有許多很寬的車輪

D. 滑冰運動員的冰鞋上裝有冰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靜坐在汽車里的乘客,如圖所示,司機說他靜止不動,路旁的孩子們卻贊嘆他運動得快,下面是某同學對這一現(xiàn)象的分析,你認為錯誤的是(  )

A. 司機說乘客沒有動,是以汽車為參照物

B. 孩子們說乘客真快,是以地面為參照物

C. 這一現(xiàn)象說明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D. 這一現(xiàn)象說明研究物體運動必須選地面為參照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國際單位制中,電壓的單位是( 。

A. 安培 B. 伏特 C. 焦耳 D. 瓦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