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右圖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若a、c、d、b四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營養(yǎng)結構的復雜程度依次遞增,則M可以表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

   B.若M表示物種豐富度,我國從南向北物種豐富度變化的趨勢是b→d→c→a

   C.若a→c→d→b是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條食物鏈,則M表示生物體的數(shù)量

   D.若M表示基因多樣性,a-d表示四種不同的植物,則在劇烈變化的環(huán)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C


解析:

一般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營養(yǎng)結構越復雜,則其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越大;我國從南向北,群落的物種豐富度依次遞減;一般情況下,營養(yǎng)級越高,所含能量越少,可以養(yǎng)活的生物體數(shù)量越少;基因多樣性越大的物種,在多變的環(huán)境中越不容易被淘汰。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江蘇省鹽城中學2010屆高三年級第一次模擬考試生物試題 題型:綜合題

請回答下列(1)、(2)小題。
(1)已知放線菌素D是RNA合成抑制劑。右圖是根據(jù)海膽受精卵在有放線菌素D和無放線菌素D存在情況下培養(yǎng)時,對14C標記的纈氨酸參與蛋白質(zhì)合成的實驗結果繪制的曲線圖。請據(jù)圖回答有關問題:

①直接參與將14C—纈氨酸摻入新合成蛋白質(zhì)的細胞器是          ,該過程在生物學上
稱為         ,所依賴的模板是         分子,合成該分子所需要的原料是                   。
②從受精開始到10小時之內(nèi),蛋白質(zhì)合成所依賴的模板分子的來源是       。(從下圖四個選項中選擇,用字母代表)

A.未受精卵原有的B.受精卵新合成的C.精子提供的D.無法確定
③受精10小時以后,海膽細胞內(nèi)新合成蛋白質(zhì)所依賴的模板主要是     (答案從上小題四個選項中選擇,用字母代表),作出此判斷的依據(jù)是
                                                                  。
(2)雞的輸卵管細胞合成卵清蛋白,成紅細胞合成β珠蛋白,胰島細胞合成胰島素,這些細胞都是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逐漸產(chǎn)生的,因此早期人們推測細胞的這種分化是由于在發(fā)育過程中遺傳物質(zhì)的選擇性丟失所致。分子生物學技術發(fā)展起來后,科學工作者用編碼上述三種蛋白的基因分別作探針,對三種細胞中提取的總DNA的限制性內(nèi)切酶的酶切片段和三種細胞的總RNA分別作分子雜交實驗,結果如下表:
 
細胞總DNA
細胞總RNA
 
輸卵細胞成紅細胞胰島細胞
輸卵管細胞成紅細胞胰島細胞
卵清蛋白基因
+    +     +
+   -    -
β珠蛋白基因
+    +     +
-    +    -
胰島素基因
+    +     +
-   -     +
      注:“+”陽性結果(表示雜交過程中有雜合雙鏈)
“-”陰性結果(表示雜交過程中有游離的單鏈)
①上述實驗結果說明:早期人們認為細胞的分化是由于在發(fā)育過程中遺傳物質(zhì)的選擇性丟失所致,據(jù)此實驗,你認為這種推測         (填“成立”或“不成立”),理由是          
                                                     。而細胞發(fā)育的不同階段合成不同的蛋白質(zhì)是                              的結果。同一生物不同類型的細胞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結構,各自執(zhí)行特定的生理功能,其直接原因主要是由                   分子決定的,可以說這類分子是一切生命活動的體現(xiàn)者。
②卵清蛋白中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必需氨基酸。為開辟的食物來源,除了從日常禽蛋類食物中獲取,還有望通過生物工程中的                      利用大腸桿菌或酵母菌生產(chǎn)大量的卵清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江蘇省2010屆高三年級第一次模擬考試生物試題 題型:綜合題

請回答下列(1)、(2)小題。

(1)已知放線菌素D是RNA合成抑制劑。右圖是根據(jù)海膽受精卵在有放線菌素D和無放線菌素D存在情況下培養(yǎng)時,對14C標記的纈氨酸參與蛋白質(zhì)合成的實驗結果繪制的曲線圖。請據(jù)圖回答有關問題:

①直接參與將14C—纈氨酸摻入新合成蛋白質(zhì)的細胞器是           ,該過程在生物學上

稱為          ,所依賴的模板是          分子,合成該分子所需要的原料是                   

②從受精開始到10小時之內(nèi),蛋白質(zhì)合成所依賴的模板分子的來源是        。(從下圖四個選項中選擇,用字母代表)

A.未受精卵原有的     B.受精卵新合成的   C.精子提供的 D.無法確定

③受精10小時以后,海膽細胞內(nèi)新合成蛋白質(zhì)所依賴的模板主要是      (答案從上小題四個選項中選擇,用字母代表),作出此判斷的依據(jù)是

                                                                   

(2)雞的輸卵管細胞合成卵清蛋白,成紅細胞合成β珠蛋白,胰島細胞合成胰島素,這些細胞都是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逐漸產(chǎn)生的,因此早期人們推測細胞的這種分化是由于在發(fā)育過程中遺傳物質(zhì)的選擇性丟失所致。分子生物學技術發(fā)展起來后,科學工作者用編碼上述三種蛋白的基因分別作探針,對三種細胞中提取的總DNA的限制性內(nèi)切酶的酶切片段和三種細胞的總RNA分別作分子雜交實驗,結果如下表:

 

細胞總DNA

細胞總RNA

 

輸卵細胞 成紅細胞 胰島細胞

輸卵管細胞 成紅細胞 胰島細胞

卵清蛋白基因

+    +     +

+        

β珠蛋白基因

+    +     +

    +    

胰島素基因

+    +     +

-    -     +

       注:“+”陽性結果(表示雜交過程中有雜合雙鏈)

       “-”陰性結果(表示雜交過程中有游離的單鏈)

①上述實驗結果說明:早期人們認為細胞的分化是由于在發(fā)育過程中遺傳物質(zhì)的選擇性丟失所致,據(jù)此實驗,你認為這種推測          (填“成立”或“不成立”),理由是          

                                                      。而細胞發(fā)育的不同階段合成不同的蛋白質(zhì)是                                的結果。同一生物不同類型的細胞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結構,各自執(zhí)行特定的生理功能,其直接原因主要是由                    分子決定的,可以說這類分子是一切生命活動的體現(xiàn)者。

②卵清蛋白中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必需氨基酸。為開辟的食物來源,除了從日常禽蛋類食物中獲取,還有望通過生物工程中的                        利用大腸桿菌或酵母菌生產(chǎn)大量的卵清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0-2011學年山東省棗莊市高三4月模擬考試(理綜)生物部分 題型:綜合題

I.干細胞是一種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細胞,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的潛在功能。右圖表示干細胞繼續(xù)發(fā)育的三個途徑,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氨基酸被B細胞從外界吸收,在游離核糖體中合成多肽,共穿過____層磷脂雙分子層。

(2)若D細胞分泌物是某種分泌蛋白,則

其開始合成到分泌出細胞,體現(xiàn)了生物

膜的 ___特點。脂質(zhì)的合成與圖

中的          (填數(shù)字序號)有關。

(3)個體發(fā)育過程中,導致C細胞和D細胞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如果在增殖過程中細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DNA分子受損,使                 發(fā)生突變,則會產(chǎn)生癌細胞。

(4)D若是人體細胞,則人在安靜狀態(tài)和劇烈運動狀態(tài)下,消耗同樣多的氧氣,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量前者             后者(填多于、少于或等于)。

(5)植物細胞與圖中A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相比,前者的主要特點是                   。

       Ⅱ。某研究小組的同學利用樣方法研究某地A,B 0C三個不同區(qū)域的植物群落,同時還測量了各種土壤特征和環(huán)境因素,結果見下表:   

植物種類

A區(qū)域

B區(qū)域

C區(qū)域

非生物因素

A區(qū)域

B區(qū)域

C區(qū)域

3

5

9

風速

蕨類植物

7

5

8

距地面1.5米的光強

灌木

5

4

2

土壤濕度(%)

48

35

15

松樹

0

2

0

土壤的有機物(%)

6.5

3.8

2.5

落葉樹

15

5

0

土壤深度(cm)

>300

≈100

<15

土壤含氮量(mg·kg-1

9.4

2.5

2.4

       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jù)調(diào)查結果判斷,物種豐富度最大的區(qū)域是         。B區(qū)域草、蕨類植物、灌木、松樹以及落葉樹都有分布,體現(xiàn)了群落結構的             現(xiàn)象。

(2)A區(qū)域可看成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除了表中列舉的以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還應該包括                                   。

(3)調(diào)查A區(qū)域草本植物上的蚜蟲密度,應該采用         法。據(jù)表中非生物因素分析,落葉樹在C區(qū)域不能生長的主要原因是             (任說一點理由)。

(4)右圖代表A區(qū)域所形成的某條食物鏈,若戊種群的能量為5.8×109kJ,乙種群的能量為1.3×108kJ,丁種群的能量為1.5×108kJ,則甲種群最少可獲得的能量是        kJ。   

(5)將C區(qū)域的植物全部去除,改為農(nóng)田,容易造成生態(tài)系統(tǒng)抵抗力穩(wěn)定性降低,其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請回答下列(1)、(2)小題。

(1)已知放線菌素D是RNA合成抑制劑。右圖是根據(jù)海膽受精卵在有放線菌素D和無放線菌素D存在情況下培養(yǎng)時,對14C標記的纈氨酸參與蛋白質(zhì)合成的實驗結果繪制的曲線圖。請據(jù)圖回答有關問題:

①直接參與將14C—纈氨酸摻入新合成蛋白質(zhì)的細胞器是           ,該過程在生物學上

稱為          ,所依賴的模板是          分子,合成該分子所需要的原料是                    。

②從受精開始到10小時之內(nèi),蛋白質(zhì)合成所依賴的模板分子的來源是        。(從下圖四個選項中選擇,用字母代表)

A.未受精卵原有的     B.受精卵新合成的   C.精子提供的 D.無法確定

③受精10小時以后,海膽細胞內(nèi)新合成蛋白質(zhì)所依賴的模板主要是      (答案從上小題四個選項中選擇,用字母代表),作出此判斷的依據(jù)是

                                                                   

(2)雞的輸卵管細胞合成卵清蛋白,成紅細胞合成β珠蛋白,胰島細胞合成胰島素,這些細胞都是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逐漸產(chǎn)生的,因此早期人們推測細胞的這種分化是由于在發(fā)育過程中遺傳物質(zhì)的選擇性丟失所致。分子生物學技術發(fā)展起來后,科學工作者用編碼上述三種蛋白的基因分別作探針,對三種細胞中提取的總DNA的限制性內(nèi)切酶的酶切片段和三種細胞的總RNA分別作分子雜交實驗,結果如下表:

細胞總DNA

細胞總RNA

輸卵細胞 成紅細胞 胰島細胞

輸卵管細胞 成紅細胞 胰島細胞

卵清蛋白基因

+    +     +

+    -     -

β珠蛋白基因

+    +     +

-    +     -

胰島素基因

+    +     +

-    -     +

       注:“+”陽性結果(表示雜交過程中有雜合雙鏈)

       “-”陰性結果(表示雜交過程中有游離的單鏈)

①上述實驗結果說明:早期人們認為細胞的分化是由于在發(fā)育過程中遺傳物質(zhì)的選擇性丟失所致,據(jù)此實驗,你認為這種推測          (填“成立”或“不成立”),理由是          

                                                      。而細胞發(fā)育的不同階段合成不同的蛋白質(zhì)是                                的結果。同一生物不同類型的細胞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結構,各自執(zhí)行特定的生理功能,其直接原因主要是由                    分子決定的,可以說這類分子是一切生命活動的體現(xiàn)者。

②卵清蛋白中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必需氨基酸。為開辟的食物來源,除了從日常禽蛋類食物中獲取,還有望通過生物工程中的                       利用大腸桿菌或酵母菌生產(chǎn)大量的卵清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本題為分叉題。A組適用于《生物》教材,B組適用于《生命科學》教材,A組和B組中任選做一題,兩組都做以A給分。

A組   材料1:1642年,比利時科學家海爾蒙特進行了一項著名的柳樹實驗。他在一個花盆里栽種了一棵2.3kg的柳樹。栽種前,花盆里的泥土經(jīng)過高溫烘烤干燥后稱重為90.8kg。以后的5年中,海爾蒙特除了只給柳樹澆水外,沒有在花盆里添加任何物質(zhì),每年秋天柳樹的落葉也沒有稱重和計算。5年后,他將柳樹和泥土分開稱重,發(fā)現(xiàn)柳樹的重量變成了76.7kg,泥土烘干后的重量為90.7kg,比原來只減少0.1kg。于是他得出結論:柳樹獲得的74.4kg物質(zhì)只是來源于水。

材料2:科學家將一盆綠色植物放在不同波長的光下照射,然后測量該植物對不同光質(zhì)的吸光率,結果如下:

光質(zhì)

紅    橙   黃    綠    青   藍   紫

波長(nm)

吸光率(%)

700  650  600   550   500  450  400

55    10    2    1     5    85   40

(1)根據(jù)你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判斷海爾蒙特的結論是否確切?為什么?          。

(2)花盆內(nèi)的泥土減少了0.1kg,其原因是                                        。

(3)請用表中數(shù)據(jù)在下方格紙內(nèi)繪出植物葉片光吸收變化曲線,并分析得出的結論                                                                         

                                                                    。

  

(4)二氧化碳濃度對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影響的規(guī)律如上右圖。當外界二氧化碳濃度處于A時,植物葉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CO2量與            相等;為提高封閉大棚內(nèi)作物產(chǎn)量,棚內(nèi)人工釋放CO2應控制在            (填圖中字母)濃度為宜。

B組   Mikael為了探究光照強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關系,以便為西紅柿生長提供最佳光照強度。實驗如下:實驗過程:他取幾株都有5片葉片的西紅柿植株,分別放在密閉的玻璃容器中。實驗開始他測定了CO2的濃度,12小時后再次測定CO2的濃度。他還采用7種不同的光照強度,并通過隔熱裝置使光線通過而熱不通過。

實驗結果:

溫度℃

光照強度:普通陽光(%)

開始時的CO2濃度(%)

12小時后 CO2濃度(%)

25

0

0.35

0.368

25

10

0.35

0.342

25

20

0.35

0.306

25

40

0.35

0.289

25

60

0.35

0.282

25

80

0.35

0.280

25

95

0.35

0.279

請你據(jù)此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這一實驗的自變量是什么?                                         。說出該實驗中的一種控制變量                               。

(2)Mikael設計的探究實驗在各種光照強度變化中分別使用了不同株植物。這是一個好的設計嗎?            為什么?                                              。

(3)在這一實驗中Mikael將其中一個裝置保持在黑暗中的目的是                      。

(4)Mikael對探究結果感到失望。他說,“我仍然不能確切地知道哪種光照強度最好?”請你為他的進一步探究提供建議                                               。

 (5)Mikael要用曲線圖表示他的實驗結果。怎樣最好地圖示結果?(在四項備選項中選擇)            。

       A.柱形圖,12小時后的二氧化碳濃度和光照強度分別為縱坐標和橫坐標

       B.柱形圖,開始時的二氧化碳濃度和光照強度分別為縱坐標和橫坐標

       C.曲線圖,12小時后的二氧化碳濃度和光照強度分別為縱坐標和橫坐標

       D.曲線圖,開始時的二氧化碳濃度和光照強度分別為縱坐標和橫坐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