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題目】普魯辛納由于研究朊病毒作出卓越貢獻而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朊病毒就是蛋白質病毒,是只有蛋白質而沒有核酸的病毒。普魯辛納提出了朊病毒致病的“蛋白質結構致病假說”,①朊病毒蛋白有兩種結構:正常型和致病型,兩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其空間結構上的差異;②致病型可脅迫正常型轉化為致病型,實現(xiàn)自我復制,并產生病理效應。朊病毒蛋白是人和動物正常細胞基因的編碼產物(人的該基因位于第20號染色體短臂)。

1)生物界蛋白質的種類多種多樣,決定蛋白質多樣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認為上述材料可以證明蛋白質也可以做遺傳物質,你是否贊成這種觀點?說明你的理由_________。

【答案】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數(shù)目、排列次序和蛋白質的空間結構 贊成,致病型朊病毒蛋白可脅迫正常型轉化為致病型,實現(xiàn)自我復制,具備遺傳物質必須能復制、向后代傳遞的特點(或不贊成,致病型朊病毒蛋白只是脅迫正常型蛋白轉化為致病型蛋白,而不是指導新的致病型蛋白合成,從根本上說,致病型朊病毒蛋白仍是由DNA指導合成的,DNA是真正的遺傳物質)。

【解析】

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其結構通式是,即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因為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數(shù)目、排列次序不同,肽鏈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因此蛋白質分子的結構具有多樣性。

(1)組成生物體內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1種,但由于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不同,數(shù)目不同,排列次序不同,蛋白質的空間結構不同,決定了蛋白質種類的多種多樣。

(2)不贊成,致病型朊病毒蛋白只是脅迫正常型蛋白轉化為致病型蛋白,而不是指導新的致病型蛋白合成,從根本上說,致病型朊病毒蛋白仍是由DNA指導合成的,DNA是真正的遺傳物質。

對科學新發(fā)現(xiàn)的評價,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血糖含量是診斷糖尿病的標準之一。請回答下列問題:

(1)血糖的正常閾值為0.8~1.2g/L。正常人進食后,血糖升高,______________分泌胰島素,促使組織細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而降低血糖。

(2)清晨靜脈取血測定正常人和胰島B細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濃度?崭箷r,血糖的來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為某人血液化驗的部分結果:

請分析該血液化驗結果產生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某蛋白質分子的結構示意圖,圖中“▲、★、■、●”等表示不同種類的氨基酸。圖中A鏈由21個氨基酸組成,B鏈由19個氨基酸組成;圖中“-S-S-“是在蛋白質加工過程中由兩個“-SH”脫下2個H形成的。下列有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

A. 該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之一是氨基酸的排列順序

B. 該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兩個羧基和兩個氨基

C. 圖中肽鏈中肽鍵是在核糖體中形成的

D. 形成該蛋白質分子時相對分子質量減少了68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表示某種動物體內處于不同分裂時期的細胞示意圖,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 丙圖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

B. 甲圖細胞處于有絲分裂中期

C. 乙圖細胞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D. 在雌性動物體內可能同時出現(xiàn)這三種細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證明蛋白質和DNA究竟哪一種是遺傳物質,赫爾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T2噬菌體專門寄生在大腸桿菌體內)。圖中親代噬菌體已用32P標記,a、c中的方框代表大腸桿菌。下列關于本實驗及病毒、細菌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圖中錐形瓶內的培養(yǎng)液是用來培養(yǎng)大腸桿菌的,其中的營養(yǎng)成分中要加入32P標記的無機鹽

B.若要達到實驗目的,還要再設計一組用35S標記的噬菌體的侵染實驗,兩組相互對照,都是實驗組

C.噬菌體的遺傳不遵循基因分離定律,而大腸桿菌的遺傳遵循基因分離定律

D.若本組實驗b(上清液)中出現(xiàn)放射性,則不能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表示基因型為AaBBDd的某哺乳動物卵原細胞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產生的一個細胞模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該細胞為次級卵母細胞,含6條染色體

B. 圖中細胞中DNA分子總數(shù)大于6個

C. 若①上有A基因,④上有a基因,則可能是已發(fā)生過基因突變

D. 若最終形成的卵細胞的基因組成為aBD,則該卵原細胞同時產生的3個極體的基因組成理論上最可能是aBD、ABD、Ab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光合作用所釋放的氧氣來源于( )

A. 葡萄糖 B. 葉綠素 C. 二氧化碳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莠去津是一種含氮農藥,在土壤中不易降解,為修復被其污染的土壤,可按下面程序選育能降解莠去津的細菌(目的菌)。請據(jù)圖回答(已知莠去津在水中溶解度低,含過量莠去津的固體培養(yǎng)基不透明)

(1)由圖推斷,從A瓶到C瓶液體培養(yǎng)的過程稱為__________(填寫“選擇培養(yǎng)”或“鑒別培養(yǎng)”),目的是_____________(填寫“逐步選擇并增加目的菌的數(shù)量”或“逐步選擇并減少目的菌的數(shù)量”)。

(2)在將C瓶菌種接種到固體培養(yǎng)基之前通常要進行_______,將菌種接種到固體培養(yǎng)基的方法有平板劃線法和______法,從圖中看本實驗采用的是______(填“前者”或“后者”)。

(3)一段時間后,培養(yǎng)基出現(xiàn)無透明圈和有透明圈兩種菌落,我們篩選的目的菌是__________菌落中的細菌,該菌落生長所需的氮元素主要來源于____________。

(4)為弄清固體培養(yǎng)基中的非目的菌來自C瓶菌種還是培養(yǎng)基,應如何設置對照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回答下列與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有關的問題:

I.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新技術,完成了著名的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下面是實驗的部分步驟:

(1)實驗的第一步用35S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第二步把35S標記的噬菌體與細菌混合。如上圖所示,第四步離心后的實驗結果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大量制備用35S標記的噬菌體,需先用含35S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________________,再用噬菌體去侵染_______________

Ⅱ.在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在理論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層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實驗的實際最終結果顯示:在離心后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層的沉淀物放射性強度比理論值略低。

(1)在理論上,上清液放射性應該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實驗數(shù)據(jù)和理論數(shù)據(jù)之間有較大的誤差,由此對實驗過程進行誤差

a.在實驗中,從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yǎng)到用離心機分離,這一段時間如果過長,會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實驗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內,將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誤差的來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證明了_______________。

(4)上述實驗中,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15N來標記噬菌體的DNA,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