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關于摩擦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兩個相對靜止物體間一定有靜摩擦力作用

B. 受靜摩擦力作用的物體一定是靜止的.

C. 靜摩擦力對物體總是阻力

D. 有摩擦力一定有彈力

【答案】D

【解析】A、兩個相對靜止物體間不一定有靜摩擦力作用,如果兩個相對靜止的物體之間存在相對運動趨勢且接觸面粗糙,且存在彈力,則一定有靜摩擦力的,A錯誤;
B、受靜摩擦力作用的物體不一定是靜止的,比如正在隨著傳送帶上升的物體,B錯誤;
C、靜摩擦力可以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作為阻力,也可以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同,作為動力,C錯誤;

D、根據(jù)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可知,有摩擦力時一定有彈力,但有彈力時不一定有摩擦力,D正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1所示,水平傳送帶保持以速度v0向右運動,傳送帶長L=10m。t=0時刻,將質(zhì)量為M=1kg的木塊輕放在傳送帶左端,木塊向右運動的速度時間圖象v-t圖象如圖2所示。當木塊剛運動到傳送帶最右端時,一顆質(zhì)量為m=20g的子彈以大小為v1=250m/s水平向左的速度正對射入木塊并穿出,子彈穿出時速度大小為v2=50m/s,以后每隔時間t=1s就有一顆相同的子彈射向木塊。設子彈與木塊的作用時間極短,且每次射入點各不相同,木塊長度比傳送帶長度小得多,可忽略不計,子彈穿過木塊前后木塊質(zhì)量不變,重力加速度取g=10m/s2。求:

1傳送帶運行速度大小v0及木塊與傳送帶間動摩擦因數(shù)μ

2木塊在傳送帶上最多能被多少顆子彈擊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條行磁鐵靜止在斜面上,固定在磁鐵中心的豎直上方的水平導線中通有垂直紙面向里的恒定電流,如圖所示,若將磁鐵的N極位置與S極位置對調(diào)后,仍放置斜面上原來的位置,則磁鐵對斜面的壓力F和摩擦力f的變化情況分別是( )

A. Ff都增大

B. F減小,f增大

C. F增大,f減小

D. Ff都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摩擦力與彈力,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有彈力一定有摩擦力

B. 桿的彈力方向不一定沿桿的方向

C. 有摩擦力一定有彈力

D. 摩擦力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或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輛汽車停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彈力,是因為地面發(fā)生彈性形變

B.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彈力,是因為汽車發(fā)生彈性形變

C.汽車受到了向上的彈力,是因為地面發(fā)生彈性形變

D.汽車受到了向上的彈力,是因為汽車發(fā)生彈性形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兩個力的合力F50N,其中一個力F130N,那么另一個力F2的大小可能是( )

A. 10 N B. 15 N C. 70 N D. 85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__。

A為了解釋光電效應現(xiàn)象,愛因斯坦建立了光子說,指出在光電效應現(xiàn)象中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頻率成線性關系

B湯姆遜根據(jù)陰極射線在電場和在磁場中的偏轉(zhuǎn)情況判定,陰極射線的本質(zhì)是帶負電的粒子流并測出了這種粒子的比荷

C按照玻爾理論,氫原子核外電子從半徑較小的軌道躍遷到半徑較大的軌道時電子的動能減小,原子的能量也減小了

D已知中子、質(zhì)子和氘核的質(zhì)量分別為,則氘核的比結合能為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

E放射性元素發(fā)生衰變新核的化學性質(zhì)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為甲、乙兩個物體在同一條直線上運動的v-t圖象,t=0時兩物體相距3x0,在t=1 s時兩物體相遇,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t=0時,甲物體在前,乙物體在后

B. t=2 s時,兩物體相距最遠

C. t=3 s時,兩物體再次相遇

D. t=4 s時,甲物體在乙物體后2x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兩個帶電小球A、B分別處于光滑絕緣的豎直墻面和斜面上,且在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用水平向左的推力F作用于B球,兩球在圖示位置靜止.現(xiàn)將B球沿斜面向上移動一小段距離,發(fā)現(xiàn)A球隨之向上移動少許,兩球在虛線位置重新平衡。重新平衡后與移動前相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墻面對A的彈力變小

B.斜面對B的彈力不變

C.推力F變大

D.兩球之間的距離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