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20分鐘專題突破(23)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旗袍源于滿族婦女服裝。20世紀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會上層婦女。當時有人撰文指出:“近來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黨(滿清貴族組成的秘密團體)之臭味……故我以為袍可著,惟不可以以旗名。無以,其改稱為暖袍乎!”對以上言論理解正確的是

6ec8aac122bd4f6e①具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色彩   ②民主共和觀念傳播   

③文明開化之風流行  ④新舊觀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當福建巡撫丁日昌在臺灣架設中國人自辦的有線電報時,在歐洲可以見到的人類發(fā)明有①炸藥   ②發(fā)電機   ③電話機   ④汽油機汽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下圖所示票證曾百姓購買生活物資的憑證,但現在已經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6ec8aac122bd4f6eA.經濟體制改革深化     B農業(yè)產量穩(wěn)步增加

C.生活物資日益豐富     D.糧棉物資統(tǒng)一管理

4、戊戌變法時期,有人作詩曰:“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裁作短衣裝,腳跟形勢先融化,說道蓮鉤六寸長。”此詩主要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A、倡導婚姻自由        B、易服、廢止纏足      

C、全盤西化           D、反清革命

5、1930年,有一人到廣州旅游,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裝              B、見成群男士拖著長辮子

C、在西餐館就餐                  D、聽到有人稱呼他“同志”

6、 “有一位新國民,戴一頂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裝,著一雙進步靴,走過了交通路,來到了模范街,踏進了公益會,說幾句義務話”。這首打油詩應出現在    (    )

A.洋務運動時期  B.戊戌變法時期  C.辛亥革命時期   D.五四運動時期

7、有關右圖中中央第一代領導人所穿服裝的表述,錯誤的是()6ec8aac122bd4f6e

A、孫中山設計的,定名中山裝           B、體現了中西合璧的特點

C、在中國一度非常流行                   D、出現于19世紀末期

8、下列選項有可能發(fā)生在民族資本家榮宗敬身上的有      (    )          

①穿著西裝和皮鞋   ②家住小洋樓  ③喜歡駕駛著私家車游弋于商界

④習慣與人禮貌地握手   ⑤經常約客戶吃西餐談生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 “消失的舊時光一九四三,在回憶的路上時間變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屬于那年代白墻黑瓦的淡淡的憂傷……”以上是周杰倫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詞,下列情況在1943年上海不可能出現的是 

A .青年男女身著西服,婚紗在西式教堂中舉辦婚禮

B .戀愛中的青年男女把約會地點放在咖啡館 、西餐廳 、電影院

C .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車,有的騎自行車。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選擇乘坐飛機

D .徐小姐愛好很多,讀書、閱讀《申報》、看上海當地電視臺播放的電視節(jié)目

10、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現代史上,科技革命不僅大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而且造就了許多新職業(yè),為人類提供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下列職業(yè)人員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汽船船長―空姐―汽車售票員―火車司機

B、汽車售票員―汽船船長―火車司機―空姐

C、汽船船長―火車司機―汽車售票員―空姐

D、汽車售票員―空姐―汽船船長―火車司機w

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1-10:C A DBB C D D DC

11、(1)、變化:從反對修筑鐵路到主張在中國修筑鐵路。

理由:與其讓洋人修筑鐵路,還不如自己控制修筑鐵路權。

實質:洋務派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

(2)目的:這是列強資本輸出的重要形式,通過修筑鐵路攫取中國的財富、運輸軍隊延伸侵略勢力,以便全方位控制中國。

(3)特征:清朝時期,列強控制了中國的鐵路修主權;民國時期,中國自主修筑鐵路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鐵路主權仍受到嚴重損害。

(4)認識:

近代以來鐵路的發(fā)展從無到有、取得重大成就,從不重視到重視;由列強控制鐵路修主權到逐漸的由中國自主控制;

近代列強的侵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近代鐵路的發(fā)展;當然主觀上也方便了對中國的侵略;

民族獨立,使鐵路建設迅速發(fā)展,真正服務于國計民生。

 

總結說明:

下面是課程標準要求掌握的內容:

   (1)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2)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3)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fā)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該專題是新課標新增加的內容,因其內容與社會生活聯系較為密切,因而為強調學以致用的新課標高考高度重視,考查重點主要集中在社會風俗、交通運輸等領域。選擇題居多,而非選擇題則與政治、文化史相聯系。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