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入數(shù)值解得:..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同學做“測電源電動勢和內(nèi)阻”的實驗時,發(fā)現(xiàn)實驗臺上有以下器材:

待測電源(電動勢約為4V,內(nèi)阻約為2Ω)

一個阻值未知的電阻R0

兩個相同電壓表(內(nèi)阻很大,有5V、15V兩個量程)

電流表(內(nèi)阻約為5Ω,量程500mA)

滑動變阻器A(0~20Ω,3A)

滑動變阻器B(0~200Ω,0.2A)

電鍵一個,導線若干。

該同學想在完成學生實驗“測電源電動勢和內(nèi)阻”的同時測出定值電阻R0的阻值,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電路。實驗時他用U1、U2、I分別表示電表V1、V2、A的讀數(shù)。在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移動到不同位置時,記錄了U1U2、I的一系列值. 其后他在兩張坐標紙上各作了一個圖線來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并計算了電源電動勢、內(nèi)阻以及定值電阻R0的阻值。

根據(jù)題中所給信息解答下列問題:

(1)在電壓表V1接入電路時應選擇的量程是_________,滑動變阻器應選擇_________。(填器材代號“A”或“B”)

(2)在畫出圖線時,用來計算電源電動勢和內(nèi)阻的圖線的橫坐標軸、縱坐標軸分別應該用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用來計算定值電阻R0的圖線的橫坐標軸、縱坐標軸分別應該用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填“U1U2、I”或由它們組成的算式)

(3)若實驗中的所有操作和數(shù)據(jù)處理無錯誤,實驗中測得的定值電阻R0的值________其真實值。(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

  (1)某同學做“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實驗時,相鄰兩條亮紋間的距離用帶有螺旋測微器的測量頭測出,如圖所示。測量頭的分劃板中心刻線與某亮紋中心對齊時螺旋測微器的示數(shù)為         mm。

  (2)氣墊導軌是常用的一種實驗儀器。它是利用氣泵使帶孔的導軌與滑塊之間形成氣墊,使滑塊懸浮在導軌上,滑塊在導軌上的運動可視為沒有摩擦。我們可以用帶豎直擋板C和D的氣墊導軌以及滑塊A和B來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彈簧的長度忽略不計),

采用的實驗步驟如下:

a.用天平分別測出滑塊A、B的質(zhì)量mA、mB

b.調(diào)整氣墊導軌,使導軌處于水平

    C.在A和B間放入一個被壓縮的輕彈簧,用電動卡銷鎖定,靜止放置在氣墊導軌上

d.用刻度尺測出A的左端至C板的距離L1

 
e.按下電鈕放開卡銷,同時使分別記錄滑塊A、B運動時間的計時器開始工作。當A、B滑塊分別碰撞C、D擋板時停止計時,記下A、B分別到達C、D的運動時間t1和t2

 

 

 

 

 

①實驗中還應測量的物理量是           

②利用上述測量的實驗數(shù)據(jù),驗證動量守恒

定律的表達式是          。

③利用上述實驗數(shù)據(jù)還可以求出被壓縮彈簧的彈性勢能的大小,請寫出彈性勢能表達式為                            

  (3)實驗桌上有下列實驗儀器:(

       A.待測電源(電動勢約3V,內(nèi)阻約7 Ω):

       B.直流電流表(量程0~0.6~3A,0.6A檔的內(nèi)阻約0.5Ω,3A檔的內(nèi)阻約0.1Ω:)

       C.直流電壓表(量程0~3~15V,3V檔內(nèi)阻約5kΩ,15V檔內(nèi)阻約25kΩ):

       D.滑動變阻器(阻值范圍為0~15Ω,允許最大電流為1A):

       E.滑動變阻器(阻值范圍為0~1000Ω,允許最大電流為0.2A):

 
       F.開關(guān)、導線若干:

請解答下列問題:

①利用給出的器材測量電源的電動勢和內(nèi)阻,

要求測量有盡可能高的精度且便于調(diào)節(jié),應

選擇的滑動變阻器是       (填代號),應

選擇的電流表量程是      (填量程),應選

擇的電壓表量程是         (填量程)。

②根據(jù)某同學測得的數(shù)據(jù)得知電動勢E=3V,

內(nèi)阻r=6Ω,某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如圖

所示,將此小燈泡與上述電源組成閉合回路,

此時小燈泡的實際功率為       W。(保留

3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

   (1)某同學做“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實驗時,相鄰兩條亮紋間的距離用帶有螺旋測微器的測量頭測出,如圖所示。測量頭的分劃板中心刻線與某亮紋中心對齊時螺旋測微器的示數(shù)為         mm。

   (2)氣墊導軌是常用的一種實驗儀器。它是利用氣泵使帶孔的導軌與滑塊之間形成氣墊,使滑塊懸浮在導軌上,滑塊在導軌上的運動可視為沒有摩擦。我們可以用帶豎直擋板C和D的氣墊導軌以及滑塊A和B來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彈簧的長度忽略不計),

采用的實驗步驟如下:

a.用天平分別測出滑塊A、B的質(zhì)量mA、mB

b.調(diào)整氣墊導軌,使導軌處于水平

    C.在A和B間放入一個被壓縮的輕彈簧,用電動卡銷鎖定,靜止放置在氣墊導軌上

d.用刻度尺測出A的左端至C板的距離L1

 
e.按下電鈕放開卡銷,同時使分別記錄滑塊A、B運動時間的計時器開始工作。當A、B滑塊分別碰撞C、D擋板時停止計時,記下A、B分別到達C、D的運動時間t1和t2

 

 

 

 

 

①實驗中還應測量的物理量是            。

②利用上述測量的實驗數(shù)據(jù),驗證動量守恒

定律的表達式是          。

③利用上述實驗數(shù)據(jù)還可以求出被壓縮彈簧的彈性勢能的大小,請寫出彈性勢能表達式為                            

   (3)實驗桌上有下列實驗儀器:(

        A.待測電源(電動勢約3V,內(nèi)阻約7 Ω):

        B.直流電流表(量程0~0.6~3A,0.6A檔的內(nèi)阻約0.5Ω,3A檔的內(nèi)阻約0.1Ω:)

        C.直流電壓表(量程0~3~15V,3V檔內(nèi)阻約5kΩ,15V檔內(nèi)阻約25kΩ):

        D.滑動變阻器(阻值范圍為0~15Ω,允許最大電流為1A):

        E.滑動變阻器(阻值范圍為0~1000Ω,允許最大電流為0.2A):

 
        F.開關(guān)、導線若干:

請解答下列問題:

①利用給出的器材測量電源的電動勢和內(nèi)阻,

要求測量有盡可能高的精度且便于調(diào)節(jié),應

選擇的滑動變阻器是       (填代號),應

選擇的電流表量程是      (填量程),應選

擇的電壓表量程是         (填量程)。

②根據(jù)某同學測得的數(shù)據(jù)得知電動勢E=3V,

內(nèi)阻r=6Ω,某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如圖

所示,將此小燈泡與上述電源組成閉合回路,

此時小燈泡的實際功率為       W。(保留

3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12分)某同學到實驗室做“測電源電動勢和內(nèi)阻”的實驗時,發(fā)現(xiàn)實驗臺上有以下器材:

待測電源(電動勢約為4V,內(nèi)阻約為2Ω)

一個阻值未知的電阻R0

電壓表(內(nèi)阻很大,有5V、15V兩個量程)兩塊

電流表(內(nèi)阻約為5Ω,量程500mA)

滑動變阻器A(0~20Ω,3A)

滑動變阻器B(0~200Ω,0.2A)

電鍵一個,導線若干。

該同學想在完成學生實驗“測電源電動勢和內(nèi)阻”的同時測出定值電阻R0的阻值,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電路。實驗時他用U1、U2、I分別表示電表V1、V2、A的讀數(shù)。在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移動到不同位置時,記錄了U1、U2、I的一系列值. 其后他在兩張坐標紙上各作了一個圖線來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并計算了電源電動勢、內(nèi)阻以及定值電阻R0的阻值。

根據(jù)題中所給信息解答下列問題:

①在電壓表V1接入電路時應選擇的量程是_________,滑動變阻器應選擇_________(填器材代號“A”或“B”);

②在坐標紙上作圖線時,用來計算電源電動勢和內(nèi)阻的圖線的橫坐標軸、縱坐標軸分別應該用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用來計算定值電阻R0的圖線的橫坐標軸、縱坐標軸分別應該用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填“U1、U2、I”或由它們組成的算式)

③若實驗中的所有操作和數(shù)據(jù)處理無錯誤,實驗中測得的定值電阻R0的值________(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真實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同學到實驗室做“測電源電動勢和內(nèi)阻”的實驗時,發(fā)現(xiàn)實驗臺上有以下器材:

待測電源(電動勢約為4V,內(nèi)阻約為2Ω);

一個阻值未知的電阻R0;

電壓表(內(nèi)阻很大,有5V、15V兩個量程)兩塊;

電流表(內(nèi)阻約為5Ω,量程500mA);

滑動變阻器A(0~20Ω,3A);

滑動變阻器B(0~200Ω,0.2A);

電鍵一個,導線若干。

該同學想在完成學生實驗“測電源電動勢和內(nèi)阻”的同時測出定值電阻R0的阻值,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電路。實驗時他用U1、U2、I分別表示電表V1、V2、A的讀數(shù)。在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移動到不同位置時,記錄了U1、U2、I的一系列值。其后他在兩張坐標紙上各作了一個圖線來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并計算了電源電動勢、內(nèi)阻以及定值電阻R0的阻值。

根據(jù)題中所給信息解答下列問題:

(1)在電壓表V1接入電路時應選擇的量程是_________,滑動變阻器應選擇_________(填器材代號“A”或“B”);

(2)在坐標紙上作圖線時,用來計算電源電動勢和內(nèi)阻的圖線的橫坐標軸、縱坐標軸分別應該用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用來計算定值電阻R0的圖線的橫坐標軸、縱坐標軸分別應該用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填“U1、U2、I”或由它們組成的算式)

(3)若實驗中的所有操作和數(shù)據(jù)處理無錯誤,實驗中測得的定值電阻R0的值________(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真實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一、選擇題

1、B    2、C  3、AC    4、D    5、BC  6BC  

7、A  解析:由題意知,地面對物塊A的摩擦力為0,對物塊B的摩擦力為。

對A、B整體,設(shè)共同運動的加速度為a,由牛頓第二定律有:

對B物體,設(shè)A對B的作用力為,同理有

聯(lián)立以上三式得:

 8、B    9、A       10、B

二、實驗題

11、⑴ 不變    ⑵ AD  ⑶ABC  ⑷某學生的質(zhì)量

三、計算題

12、解析:由牛頓第二定律得:mg-f=ma

                         

    拋物后減速下降有:

                          Δv=a/Δt

                    解得:

 

13、解析:人相對木板奔跑時,設(shè)人的質(zhì)量為,加速度為,木板的質(zhì)量為M,加速度大小為,人與木板間的摩擦力為,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對人有:;

(2)設(shè)人從木板左端開始距到右端的時間為,對木板受力分析可知:,方向向左;

由幾何關(guān)系得:,代入數(shù)據(jù)得:

(3)當人奔跑至右端時,人的速度,木板的速度;人抱住木柱的過程中,系統(tǒng)所受的合外力遠小于相互作用的內(nèi)力,滿足動量守恒條件,有:

 (其中為二者共同速度)

代入數(shù)據(jù)得,方向與人原來運動方向一致;

以后二者以為初速度向右作減速滑動,其加速度大小為,故木板滑行的距離為。

  

14. 解析:(1)從圖中可以看出,在t=2s內(nèi)運動員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其加速度大小為

 =8m/s2

設(shè)此過程中運動員受到的阻力大小為f,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有mg-f=ma

得           f=m(g-a)=80×(10-8)N=160N

(2)從圖中估算得出運動員在14s內(nèi)下落了

                     39.5×2×2m158 m

根據(jù)動能定理,有

所以有    =(80×10×158-×80×62)J≈1.25×105J

(3)14s后運動員做勻速運動的時間為

              s=57s

運動員從飛機上跳下到著地需要的總時間

        t=t+t′=(14+57)s=71s

15. 13、解析:(1)取豎直向下的方向為正方向。

   球與管第一次碰地前瞬間速度,方向向下。

   碰地的瞬間管的速度,方向向上;球的速度,方向向下,

   球相對于管的速度,方向向下。

   碰后,管受重力及向下的摩擦力,加速度a=2g,方向向下,

   球受重力及向上的摩擦力,加速度a=3g,方向向上,

球相對管的加速度a=5g,方向向上。

取管為參照物,則球與管相對靜止前,球相對管下滑的距離為:

要滿足球不滑出圓管,則有。

(2)設(shè)管從碰地到它彈到最高點所需時間為t1(設(shè)球與管在這段時間內(nèi)摩擦力方向不變),則:

設(shè)管從碰地到與球相對靜止所需時間為t2,

因為t1 >t2,說明球與管先達到相對靜止,再以共同速度上升至最高點,設(shè)球與管達到相對靜止時離地高度為h’,兩者共同速度為v’,分別為:

然后球與管再以共同速度v’作豎直上拋運動,再上升高度h’’為

因此,管上升最大高度H’=h’+h’’=

(3)當球與管第二次共同下落時,離地高為,球位于距管頂處,同題(1)可解得在第二次反彈中發(fā)生的相對位移。

 

16. 解析:(1)小球最后靜止在水平地面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空氣阻力做功使其機械能減少,設(shè)小球從開始拋出到最后靜止所通過的路程S,有 fs=mv02/2       已知 f =0.6mg    代入算得: s=  5 v02/(6g)                

    (2)第一次上升和下降:設(shè)上升的加速度為a11.上升所用的時間為t11,上升的最大高度為h1;下降的加速度為a12,下降所用時間為t12

    上升階段:F=mg+f =1.6 mg

    由牛頓第二定律:a11 =1.6g           

    根據(jù):vt=v0-a11t11,  vt=0

    得:v0=l.6gt11, 所以t11= 5 v0/(8g)              

    下降階段:a12=(mg-f)/m= 0.4g          

    由h1= a11t112/2  和 h2= a12t122/2      得:t12=2t11=5 v0/(4g)          

    所以上升和下降所用的總時間為:T1=t11+t12=3t11=  15 v0/(8g)        

    第二次上升和下降,以后每次上升的加速度都為a11,下降的加速度都為a12;設(shè)上升的初速度為v2,上升的最大高度為h2,上升所用時間為t21,下降所用時間為t22

    由v22=2a12h1  和v02=2a11h1          得  v2= v0/2           

    上升階段:v2=a11t21     得:t21= v2/ a11=  5 v0/(16g)       

    下降階段:  由  h2= a11t212/2   和h2= a12t222/2        得t22=2t21       

 所以第二次上升和下降所用總時間為:T2=t21+t22=3t21=15 v0/(16g)= T1/2    

    第三次上升和下降,設(shè)上升的初速度為v3,上升的最大高度為h3,上升所用時間為t31,下降所用時間為t32

    由 v32=2a11h   和v22=2a12h         得:  v3= v2/2  = v0/4

    上升階段:v3=a11t3l,得t31= 5 v0/(32g)    

    下降階段:由 h3= a11t312/2       和h3= a12t322/2            得:t32=2t31    

    所以第三次上升和下降所用的總時間為:T3=t31+t32=3t31=15 v0/(32g)= T1/4       

    同理,第n次上升和下降所用的總時間為: Tn        

    所以,從拋出到落地所用總時間為: T=15 v0/(4g)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