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組同學用5種已知物做性質實驗.每次取樣方法如下圖所示: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興趣小組同學為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中和反應,從不同角度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
方案一:先用pH試紙測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鹽酸,并不斷振蕩溶液,同時測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測得的pH逐漸變小且小于7,則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1)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時,正確的操作是:
 

(2)簡述強調“測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溶液,溶液顯紅色,然后再滴加鹽酸,可觀察到紅色逐漸消失,則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該組同學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意外現(xiàn)象: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變成了紅色,過了一會兒紅色就消失了.該小組對這種意外現(xiàn)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①可能是酚酞溶液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使紅色消失;②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使紅色消失.
(1)為驗證猜想①,該組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將配制的氫氧化鈉溶液加熱,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卻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實驗中“加熱”和“滴入植物油”目的是
 
.實驗結果表明酚酞溶液紅色消失與空氣中的氧氣無關.
(2)為驗證猜想②,該組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發(fā)現(xiàn)溶液也呈現(xiàn)紅色,由此可得出以下兩點結論:結論1:說明Na2CO3溶液呈
 
性;結論2:說明酚酞溶液紅色消失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無關.
(3)該小組同學通過查閱資料得知:當氫氧化鈉溶液濃度很大時,就會出現(xiàn)上述意外現(xiàn)象.請設計實驗證明該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濃度過大:①實驗方法
 
,②觀察到的現(xiàn)象
 

方案三:化學反應中通常伴隨有能量的變化,可借助反應前后的溫度變化來判斷反應的發(fā)生.如果NaOH溶液與稀鹽酸混合前后溫度有變化,則證明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該組同學將不同濃度的鹽酸和NaOH溶液各10mL混合,用溫
度計測定室溫下混合前后溫度的變化,并記錄了每次混合前后溫度的升高值△t(如表).
編號 鹽酸 NaOH溶液 △t/℃
1 3.65% 2.00% 3.5
2 3.65% 4.00% x
3 7.30% 8.00% 14
精英家教網(wǎng)
(1)表中x=
 

(2)某同學在沒使用溫度計的情況下,通過右圖所示裝置完成了實驗.則該同學根據(jù)
 
判斷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中和反應.
(3)關于實驗中的細節(jié)和意外情況:①實驗中,稀鹽酸必須用膠頭滴管逐滴滴加,這樣做的目的是
 
.②實驗過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斷攪拌,這樣做的目的是
 
.③在實驗過程中意外發(fā)現(xiàn)有氣泡出現(xiàn),你認為原因是
 
.④發(fā)現(xiàn)盛放NaOH溶液的試劑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現(xiàn)了白色粉末.他們依據(jù)所學的化學知識,對這種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①可能是NaOH;你認為:②可能是
 
; ③可能是
 

(4)為了進一步研究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取了13.3g氫氧化鈉固體樣品加適量的水配成溶液,向其中加入200g10%的稀鹽酸,使其充分反應,生成二氧化碳2.2g.求:
(1)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
 

(2)和氫氧化鈉反應的鹽酸的質量;
 

(3)在圖中畫出以縱坐標表示二氧化碳質量,橫坐標表示鹽酸的質量的關系圖.
精英家教網(wǎng)
(已知Na2CO3+2HCl═2NaCl+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興趣小組同學為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中和反應,從不同角度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

方案一:先用pH試紙測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鹽酸,并不斷振蕩溶液,同時測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測得的pH逐漸變小且小于7,則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1)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時,正確的操作是:                                   

                                                                  。(2分)

(2)簡述強調“測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溶液,溶液顯紅色,然后再滴加鹽酸,可觀察到紅色逐漸消失,則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該組同學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意外現(xiàn)象: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變成了紅色,過了一會兒紅色就消失了。該小組對這種意外現(xiàn)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①可能是酚酞溶液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使紅色消失;

②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使紅色消失。

(1)為驗證猜想①,該組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將配制的氫氧化鈉溶液加熱,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卻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實驗中“加熱”和“滴入植物油”目的是                          。實驗結果表明酚酞溶液紅色消失與空氣中的氧氣無關。

(2)為驗證猜想②,該組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發(fā)現(xiàn)溶液也呈現(xiàn)紅色,由此可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結論1:說明Na2CO3溶液呈           性;

結論2:說明酚酞溶液紅色消失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無關。

(3)該小組同學通過查閱資料得知:當氫氧化鈉溶液濃度很大時,就會出現(xiàn)上述意外現(xiàn)象。請設計實驗證明該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濃度過大:①實驗方法                                                    

                                      ,②觀察到的現(xiàn)象                        。

方案三:化學反應中通常伴隨有能量的變化,可借助反應前后的溫度變化來判斷反應的發(fā)生。如果NaOH溶液與稀鹽酸混合前后溫度有變化,則證明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該組同學將不同濃度的鹽酸和NaOH溶液各10 mL混合,用溫度計測定室溫下混合前后溫度的變化,并記錄了每次混合前后溫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編號

鹽酸

NaOH溶液

t/℃

1

3.65﹪

2.00﹪

3.5

2

3.65﹪

4.00﹪

x

3

7.30﹪

8.00﹪

14

(1)表中x =        。

(2)某同學在沒使用溫度計的情況下,通過右圖所示裝置完成了實驗。則該同學根據(jù)      

                                   判斷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中和反應。

⑶關于實驗中的細節(jié)和意外情況:

①實驗中,稀鹽酸必須用膠頭滴管逐滴滴加,這樣做的目的是                         。

②實驗過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斷攪拌,這樣做的目的是                              。

③在實驗過程中意外發(fā)現(xiàn)有氣泡出現(xiàn),你認為原因是                         。

④發(fā)現(xiàn)盛放NaOH溶液的試劑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現(xiàn)了白色粉末。他們依據(jù)所學的化學知識,對這種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① 可能是NaOH;你認為:② 可能是__________; ③ 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為了進一步研究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取了13.3g氫氧化鈉固體樣品加適量的水配成溶液,向其中加入200g10%的稀鹽酸,使其充分反應,生成二氧化碳2.2g。求:

⑴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

⑵和氫氧化鈉反應的鹽酸的質量;

⑶在右圖中畫出以縱坐標表示二氧化碳質量,橫坐標表示鹽酸的質量的關系圖。(已知Na2CO3 +2HCl === 2NaCl + 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興趣小組同學為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中和反應,從不同角度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

方案一:先用pH試紙測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鹽酸,并不斷振蕩溶液,同時測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測得的pH逐漸變小且小于7,則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1)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時,正確的操作是:                                  

                                                                  。

(2)簡述強調“測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溶液,溶液顯紅色,然后再滴加鹽酸,可觀察到紅色逐漸消失,則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該組同學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意外現(xiàn)象: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變成了紅色,過了一會兒紅色就消失了。該小組對這種意外現(xiàn)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①可能是酚酞溶液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使紅色消失;

②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使紅色消失。

(1)為驗證猜想①,該組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將配制的氫氧化鈉溶液加熱,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卻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實驗中“加熱”和“滴入植物油”目的是                          。實驗結果表明酚酞溶液紅色消失與空氣中的氧氣無關。

(2)為驗證猜想②,該組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發(fā)現(xiàn)溶液也呈現(xiàn)紅色,由此可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結論1:說明Na2CO3溶液呈           性;

結論2:說明酚酞溶液紅色消失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無關。

(3)該小組同學通過查閱資料得知:當氫氧化鈉溶液濃度很大時,就會出現(xiàn)上述意外現(xiàn)象。請設計實驗證明該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濃度過大:①實驗方法                                                    

                                      ,②觀察到的現(xiàn)象                        。

方案三:化學反應中通常伴隨有能量的變化,可借助反應前后的溫度變化來判斷反應的發(fā)生。如果NaOH溶液與稀鹽酸混合前后溫度有變化,則證明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該組同學將不同濃度的鹽酸和NaOH溶液各10 mL混合,用溫度計測定室溫下混合前后溫度的變化,并記錄了每次混合前后溫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編號

鹽酸

NaOH溶液

△t/℃

1

3.65﹪

2.00﹪

3.5

2

3.65﹪

4.00﹪

x

3

7.30﹪

8.00﹪

14

(1)表中x =        。

(2)某同學在沒使用溫度計的情況下,通過右圖所示裝置完成了實驗。則該同學根據(jù)                                          

判斷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中和反應。

⑶關于實驗中的細節(jié)和意外情況:

①實驗中,稀鹽酸必須用膠頭滴管逐滴滴加,這樣做的目的是                         。

②實驗過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斷攪拌,這樣做的目的是                              。

③在實驗過程中意外發(fā)現(xiàn)有氣泡出現(xiàn),你認為原因是                        

④發(fā)現(xiàn)盛放NaOH溶液的試劑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現(xiàn)了白色粉末。他們依據(jù)所學的化學知識,對這種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① 可能是NaOH;你認為:② 可能是__________; ③ 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為了進一步研究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取了13.3g氫氧化鈉固體樣品加適量的水配成溶液,

向其中加入200g10%的稀鹽酸,使其充分反應,生成二氧化碳2.2g。求:

⑴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

⑵和氫氧化鈉反應的鹽酸的質量;

⑶在右圖中畫出以縱坐標表示二氧化碳質量,橫坐標表示鹽酸的質量的關系圖。

(已知Na2CO3 +2HCl === 2NaCl + 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1)根據(jù)圖1回答:①寫出a的名稱
試管
試管
;②在連接c和d時,使d較易插入c中的措施是
用水濕潤
用水濕潤
;
(2)采用圖2所示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之一是
試管破裂
試管破裂

(3)利用圖3裝置(夾持裝置未畫出)能進行的實驗是
CD
CD
(選填序號);A.用高錳酸鉀制氧氣; B.用石灰石與稀鹽酸制二氧化碳;C.用鋅與稀硫酸制氫氣;  D.用雙氧水與二氧化錳制氧氣.
(4)圖3中的氣體發(fā)生裝置雖然簡單,操作方便,但無法控制反應速率.請從圖4中選取
B或C
B或C
(選填序號)與圖1中a組裝成新的氣體發(fā)生裝置,以達到控制反應速率的目的.
(5)實驗室用圖5中A裝置制氧氣的化學方程式是
2KClO3
MnO2
.
2KCl+3O2
2KClO3
MnO2
.
2KCl+3O2
,反應結束后冷卻,往試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攪拌、過濾,得到黑色粉末.該黑色粉末與過氧化氫接觸有大量氣泡產(chǎn)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2H2O2
 MnO2 
.
 
2H2O+O2
2H2O2
 MnO2 
.
 
2H2O+O2
,黑色粉末在反應中的作用是
催化
催化
.用E裝置收集氧氣的依據(jù)是
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
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
,檢驗氧氣是否集滿的方法是
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木條復燃說明已滿
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木條復燃說明已滿

(6)機動車排放的尾氣是空氣的重要污染源,其成分之一是NO.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查閱資料后得知:①NO常溫下是一種無色、難溶于水的氣體,它的密度比空氣略大;②NO常溫下能與氧氣迅速反應,生成紅棕色的NO2氣體:2NO2+O2═2NO2;③實驗室常用銅與稀硝酸反應制取NO:3Cu+8HNO3(。┄T3Cu(NO32+2NO↑+4X.  根據(jù)以上信息完成下列問題:
①物質X的化學式為
H2O
H2O
.  
②若選擇合適的裝置來制取并收集NO氣體,你選擇圖5中的發(fā)生裝置是
B
B
,收集裝置是
C
C

③該小組的同學通過查閱資料還得知:a.NO容易和血紅蛋白結合而使人中毒;b.NO能抗擊侵入人體的微生物,并能阻止癌細胞的繁殖和腫瘤細胞的擴散.綜合分析①和②的信息,你得到的啟示是
任何物質都具有兩面性
任何物質都具有兩面性

④某化工廠準備生產(chǎn)Cu(NO32,以銅和稀硝酸為主要原料設計了兩種方案:
方案一:3Cu+8HNO3(。┄T3Cu(NO32+2NO↑十4X;
方案二:2Cu+O2
  △  
.
 
2CuO,CuO+2HNO3═Cu(NO32+H2O.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考慮,你認為較合理的方案是
方案二
方案二
.從經(jīng)濟角度考慮選擇此方案的理由是
產(chǎn)生相同質量的硝酸銅所消耗的稀硝酸少
產(chǎn)生相同質量的硝酸銅所消耗的稀硝酸少

(7)某化學調查小組的同學到鋼鐵廠做社會調查.他們抽取組成完全相同的質量為2.84g、4.26g、6.23g的三份鋼樣(假設鋼樣中只含鐵和碳),分別加入100g稀硫酸中進行實驗(實驗I、Ⅱ、Ⅲ),充分反應后,將得到的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出如圖象圖6:試回答(計算結果精確到0.1%):
①寫出實驗中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Fe+H2SO4═FeSO4+H2
Fe+H2SO4═FeSO4+H2

②實驗I中鐵參加反應的質量為
2.8g
2.8g

③稀硫酸完全參加反應的實驗中,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查閱化學史料時發(fā)現(xiàn):
早在300多年前,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在一個敞口的容器中加熱一種金屬,結果發(fā)現(xiàn)反應后整個容器質量增加了,由此得出反應前后質量不守恒.之后,俄國化學家羅蒙諾索夫在密閉玻璃瓶內(nèi)燃燒金屬,發(fā)現(xiàn)反應前后整個容器質量不變,由此得出反應前后質量守恒.
這兩位科學家的實驗相似,為何結論不同?該學習小組沿著科學家的足跡進行實驗探究,請你完成以下相關內(nèi)容:
(1)提出問題:兩位科學家得出不同的結論究竟與哪些實驗因素有關?
(2)假設:若用同種金屬、同一容器進行實驗,兩位科學家得出不同結論主要是由于
反應容器敞開與密閉的差異
反應容器敞開與密閉的差異
的緣故.
(3)實驗驗證:
已知:鈉在空氣中受熱燃燒生成過氧化鈉固體.
             操作步驟及實驗現(xiàn)象         簡答
①在底部鋪有細沙的錐形瓶中,放入一小塊金屬鈉,塞緊橡皮塞,稱量,用砝碼使天平平衡. 稱量前需要
檢查天平是否平衡
檢查天平是否平衡
②取下錐形瓶,放在墊有石棉網(wǎng)的三腳架上微熱,觀察到金屬鈉著火燃燒,冷卻后,再稱量. 稱量時觀察到
天平保持平衡
天平保持平衡
③將錐形瓶塞取出一會兒后,蓋上瓶塞,再稱量. 稱量時觀察到
天平指針向左偏轉
天平指針向左偏轉
(4)得出結論:假設成立.
(5)交流與討論:依據(jù)以上實驗事實,解釋兩位科學家的實驗結論:
羅蒙諾索夫是在密閉容器內(nèi)實驗,金屬燃燒后質量的增加來自瓶內(nèi)空氣中氧氣的減少,因此反應后質量不變
羅蒙諾索夫是在密閉容器內(nèi)實驗,金屬燃燒后質量的增加來自瓶內(nèi)空氣中氧氣的減少,因此反應后質量不變

波義爾是在敞口容器中實驗,金屬燃燒消耗瓶內(nèi)氧氣后,瓶外的空氣不斷補充流入瓶內(nèi),因此反應后容器內(nèi)物質質量增加了
波義爾是在敞口容器中實驗,金屬燃燒消耗瓶內(nèi)氧氣后,瓶外的空氣不斷補充流入瓶內(nèi),因此反應后容器內(nèi)物質質量增加了

(6)拓展與提高:小組內(nèi)的同學又做了如下兩個小實驗.
①測定蠟燭燃燒前后的質量:實驗前小組內(nèi)同學推測蠟燭燃燒后質量會變輕,實驗結果與推測一致.原因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擴散到空氣中.請你接著分析,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的總質量
大于
大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燒掉的蠟燭的質量,原因是
二氧化碳和水的質量應該等于燃燒掉的蠟燭的質量和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之和
二氧化碳和水的質量應該等于燃燒掉的蠟燭的質量和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之和

②測定鎂條燃燒前后的質量:實驗前小組內(nèi)同學推測燃燒后生成物的質量比原來鎂條的質量大,理由是
生成物氧化鎂的質量應該等于鎂條的質量和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之和
生成物氧化鎂的質量應該等于鎂條的質量和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之和
.但實際測定的結果卻發(fā)現(xiàn)質量比原來鎂條的質量減少了,請你幫他們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坩堝鉗上沾有一部分固體氧化鎂粉末
坩堝鉗上沾有一部分固體氧化鎂粉末

冒出的大量白煙損失掉一部分氧化鎂
冒出的大量白煙損失掉一部分氧化鎂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