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如圖,將兩支燃著的蠟燭罩上茶杯,一會兒后高的蠟燭先熄滅,低的蠟燭后熄滅,同時還觀察到茶杯內壁變黑.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發(fā):從著火燃燒的高層房間中逃離,下列方法中正確的是( 。

 

A.

用濕毛巾捂住鼻子

B.

成站立姿勢跑出

 

C.

彎腰、緊靠墻壁迅速爬向門外

D.

打開窗戶跳出


考點:

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

分析:

蠟燭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碳隨著熱空氣上升,聚集在容器的上方;氧氣不足時,蠟燭會發(fā)生不完全燃燒,生成一氧化碳、碳等物質.

解答:

解:A、用濕毛巾捂住鼻子既可以降低空氣的溫度,也可以防止煙塵進入呼吸道,該選項方法正確;

B、因為可燃物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煙塵等聚集在房間上方,成站立姿勢容易中毒或窒息,該選項方法不正確;

C、房間下方的二氧化碳、煙塵和一氧化碳較少,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門外的逃生方法可行,該選項方法正確;

D、從高層房間跳下,容易摔傷,甚至死亡,該選項方法不正確.

故選:AC.

點評:

發(fā)生火災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既可以防止煙塵進入呼吸道,也可以降低進入呼吸道空氣的溫度,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小林同學發(fā)現(xiàn)銅制眼鏡框表面出現(xiàn)了綠色物質,通過學習知道該物質為銅銹,俗稱銅綠,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小林對此進行了探究:

【提出問題】銅是在什么條件下銹蝕的?

【猜想】根據(jù)銅銹的化學式,猜想銅生銹可能是銅與水、  、 二 共同作用的結果.

【設計與實驗】借鑒“鐵釘銹蝕條件的探究”實驗,小林設計了“銅片銹蝕條件的探究”實驗如圖所示:

實驗較長時間后,發(fā)現(xiàn)  試管中的銅片生銹.

【思考】其余三支試管中銅片不生銹的原因分別是

(1)  

(2)  

(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物質前者屬于純凈物,后者屬于混合物的是( 。

 

A.

凈化后的空氣、氧氣

B.

氮氣、硫

 

C.

石灰水、二氧化碳

D.

汞、糖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決定元素種類的是( 。

 

A.

質子數(shù)

B.

電子數(shù)

C.

中子數(shù)

D.

最外層電子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類推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但如果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會產生錯誤的結論.下列類推結論正確的是( 。

 

A.

氧化物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則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

燃燒常伴有發(fā)光、放熱現(xiàn)象,所以有發(fā)光、放熱現(xiàn)象的一定是燃燒

 

C.

點燃H2與O2混合氣體可能爆炸,則點燃CH4與O2的混合氣體也可能爆炸

 

D.

分解反應中都有多種物質生成,則能生成多種物質的反應一定就是分解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科學家提出工業(yè)生產回收利用空氣中CO2的構想:把空氣吹入飽和碳酸鈉溶液中,溶液可吸收CO2生成碳酸氫鈉;加熱碳酸氫鈉固體又分解放出CO2;在合成塔內CO2與氫氣反應生成甲醇(CH3OH)和水.簡要的生產流程如下圖所示:

[資料卡片]碳酸氫鈉分解溫度是270℃,碳酸鈉在856℃熔化,但還未達到分解溫度.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吸收池中發(fā)生了化合反應,化學方程式為  

(2)回收利用空氣中的CO2,降低大氣中CO2濃度,有利于減緩  

(3)合成塔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4)該流程中能循環(huán)利用的物質是  (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變化,前者屬于物理變化,后者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

水結冰  冰融化

B.

酒精揮發(fā)  酒精燃燒

 

C.

鐵生銹  鐵熔化

D.

雞蛋變臭  雞蛋煮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砷化鎵(GaAs)是一種“LED”綠色節(jié)能光源材料,鎵元素的相關信息如圖.下列有關鎵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是31

B.

元素符號是Ga

 

C.

屬于金屬元素

D.

相對原子質量為69.72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是生產、生活中常用的物質,其中屬于混合物的是( 。

 

A.

冰水

B.

高錳酸鉀

C.

液氮

D.

石灰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